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智勇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暂无内容
  • 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与解决就业的障碍
    出版时间: 2005年08月
    在旧体制下,资源型城市作为贯彻中央政府赶超战略的载体,形成了特殊的产业结构和极为不利的体制性特征,这些因素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与解决就业、贫困问题的重大障碍。这些障碍大多数是从特殊的条块分割体制和中央政府投资体制引申出来的。
    关键词:
  • 农业生产率变动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通过对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可以估算出劳动和物质投入的产出弹性,从而可以确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和物质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平均产值、劳动边际产值和劳动日工价之间的对比,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供给和劳动价值的变化趋势。例如,如果劳动边际产值高于劳动日工价和劳动平均产值,那么显然,增加劳动投入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劳动边际产值低于劳动日工价和劳动平均产值,则减少劳动投入是一种合理选择,或者说,此时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因此,就这个角度而言,研究农业生产率对于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势的基本判断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
  • 如何认识劳动力市场供求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
    中国是个劳动力资源存量丰富的国家,这原本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但劳动力资源存量丰富,并不意味着中国永远无法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判断出现争议:劳动力短缺与长期以来强调的就业压力似乎存在矛盾;失业现象是就业岗位的总量不足还是结构失衡也莫衷一是。在本章,我们将对两种看似大相径庭的说法进行梳理,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原貌。
    关键词:
  • 2017年流动人口经济融合评估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经济融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具有前导性、驱动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本文选取就业状况、收入支出、住房状况三类指标构建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指标体系。经济融合得分排名靠前城市以中西部城市为主,靠后城市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和西部资源性城市。从就业状况方面来说,东部发达城市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中西部城市在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超大城市、成熟城市群在充分就业、就业稳定性和劳动保护方面均有优势。从收入支出状况来看,中西部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较均衡,是流动人口融入的优势点;但就业状况与收入支出、住房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发育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收入支出与当地户籍人口差异较小。从住房状况来看,住房是流动人口融入大城市的障碍;住房公积金参与率普遍偏低。因此,地方经济水平较低、财政能力不足、住房生活成本过高均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融合应加大力气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和居住问题,放开行业限制,充分开放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北京核心区人口演变
    出版时间: 2019年12月
    本部分试图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三地产业协同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产业引导人口流动,以及北京行政副中心、首都副中心的建设和北京市人口疏解的系列举措来分析北京市核心区人口的变化及其趋势。
    关键词:
  • 2009~2020年北京医疗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医疗资源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是吸引人口流入和引导人口分布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保障。基于北京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本报告分析了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认为现阶段,医疗资源仍然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以及基层医疗资源亟待增加。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背景下,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