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珊
机构: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意调查。

    暂无内容
  • 北京居民家庭婚姻价值观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对北京居民开展的家庭婚姻价值观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谐幸福是居民普遍的追求,大多数居民重视家庭利益,推崇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重孝道并积极践行。北京居民高度认同幸福婚姻的重要性,强调责任和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意义,赞成维护婚姻的忠诚度,认同婚姻应保持稳定。报告分析了家庭婚姻价值观念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 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2016年课题组对全市16个区县2772个社区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获得2430个有效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以5分制算,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为3.31,总体看,北京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为中等偏上水平。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也处在中等水平,消极情绪比较少。“70后”、“80后”居民及离异居民、外地农业户籍居民、无稳定工作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核心自我评价越高、社会信任感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本报告还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提出相关决策建议。
  • 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调查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本研究编制了《一般生活意义感》量表,统计表明此量表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应用此量表对北京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以5点量尺测量,北京居民生活意义感平均分为3.49分。4.1%的北京居民觉得生活意义感很低或较低,70.7%的北京居民觉得生活意义感较强或很强。“80后”、“90后”居民的生活意义感较低,离异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最低,无业失业或下岗、临时工作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最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体的生活意义感增强,平均工资水平线以上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更强。外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最强,人口学特征、经济与社会地位、人格、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是居民生活意义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 北京居民环境保护行为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2015年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对北京16个区的居民进行了环境保护行为的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472个。结果显示:北京居民的环保行为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5点量尺上得分为3.51分,女性的个人家庭领域环保行为水平高于男性,年纪越大的居民的环保行为水平越高;39%的居民很少或从不进行垃圾分类,大多数居民有良好的家庭节能生活习惯,69.1%的居民一直或经常绿色出行;在环境受到危害时,居民主要通过体制内的维权途径进行环境维权。本报告还分析了北京居民的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环境危机意识、新环境信念、环保责任意识、法律法规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并提出相关建议。
  • 2020年北京疫情期间社区老人生活需求的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为更好地帮助老人克服疫情影响,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于2020年6月在全市48个街道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疫情期间社区老人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生活需求。结果显示:社区老人最期望能安全地活动和购物;社区老人,特别是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尤其期望拥有安全便利的医疗服务;独居老人的心理抚慰需求最强。报告建议:构建社区老年服务支持网络;采用现代科技降低就医过程中的风险;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积极开展针对老人的心理服务工作;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加快融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