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亚妮
机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个人简介:

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暂无内容
  • 女性生活方式研究综述(2006~2010年)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关键词:
  • 性别平等和非歧视要求法律化的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撰写《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影子报告项目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推动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撰写《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影子报告项目是将性别平等和非歧视要求法律化的一次中国实践,汇聚国内外共同力量,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估政府在推动性别平等法律政策方面的能力,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项目建议加大宣传倡导力度,构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利用国际经验和资源,推进《公约》在中国的执行。
    关键词:
  •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村规民约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村规民约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管理制度。传统父权制框架下的村规民约在村民资格、村落资源与福利分配、家庭资源与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性别不平等、不合理的内容,而这些不平等在全球化、市场化下对妇女的制约和影响更为凸显。
    关键词:
  • 比较视角下的跨地区性别不平等研究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本文提供了在世界不同地区,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以及欧洲,对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比较研究视角,分析了哪些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议题以及研究成果反映了一个国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机制,哪些议题和研究反映的是更带有普遍性的地区机制,同时,还揭示了关于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同国家层面以及同跨国女权主义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全球和国家层面的女权主义运动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女性主义研究为女权主义活动家解决重要的地区性和跨国性妇女议题提供了基础。此外,全球南北方知识的互惠共享是基础。因此,要推动人才的跨国流动交流,为扎根于本土的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提供全球性的知识和信息(反之亦然),在不同国家的组织者和研究者间建立起联系,以打破各种不同形式的父权结构。
    关键词:
  • 全球化时代母女关系如何传递文化:对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比较研究的反思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本文出自一个跨学科、国际的、比较生活史研究项目,主要关注妇女生育期的观念。该项目把家庭、文化和宗教的体系视为核心,由此理解妇女如何经历她们的生育期,家庭和文化如何复制成为对妇女压力的手段。本文所采用的资料来自参与调查的社区——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和拉布拉多岛、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基于这些资料探讨关于母亲(和祖母)是如何控制、教育和养育其女儿们,女儿们又是怎样反抗、默认或修正上辈对她们的期望的。本文试图去理解在全球化语境中,根植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地方性现实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或者没有变化。
    关键词:
  •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家庭资源与能动性分析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家庭资源和能动性是影响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资源和能动性都很强的妇女在社区的影响力较大,参与村级治理决策的可能性大;家庭资源相对较弱,但能动性强的女能人容易获得社区的认同,制度推动会增加她们参与村级治理决策的机会。建议在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过程中,除注重其家庭资源外,更要为真正有能动性的女性参与村级治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机会。
    关键词:
  • 网络媒体:是否存在数字性别鸿沟?——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分析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网络媒体在改变全球面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改变着女性的工作与生活。作为一种技术与载体,网络媒体或许是性别中立的。但是,哪些人能够获得机会使用网络,如何使用网络,是否参与这一技术的发展,如何在网络媒体的决策层中发挥作用,等等,也许并不是性别中立的。在接触和利用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性别差异,常常被称为“数字性别鸿沟”。如果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各项相关法律政策和项目中,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和传播就会缩小数字性别鸿沟,反之,就可能会扩大数字性别鸿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弥合数字性别鸿沟意义重大。本文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网络媒体为女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弥合性别鸿沟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