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宁波
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个人简介:

(1972~ ),男,山东宁阳人,硕士,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渔文化、海洋文化、文化经济等。

    暂无内容
  • 试论海洋社会互动及其主要形式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人类的互动组成了社会世界,人的大多数行动都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当中有一些行为惯习,这些惯习构成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海洋社会由于不同于大陆社会,因而海洋社会互动既与一般社会互动形式有所交叉,同时亦具有独特形式。归纳起来,海洋社会存在海洋竞争与海洋合作、海洋掠夺与海洋交换、海洋控制与海洋反制等主要形式。随着“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与世界众多国家的海洋社会互动将日趋频繁和复杂。分析海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助于理解和前瞻世界各国的海洋政策,从而寻求更加富有成效的“海洋强国”建设方略。
    关键词: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国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内涵。考古学与文化史学研究表明,中国是典型的海洋大国,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传播、推动、主导着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虽经历西方海洋文化的冲击,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未曾中断。进入改革开放尤其是海洋世纪以来,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崭新的轨道。海洋文化民间信仰与海祭活动得到恢复;海洋文学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海洋文化研究促使海洋文化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一门新兴的海洋文化学科逐步成熟并得以建立;国民海洋意识不断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引起众多国家共鸣等。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然而面向未来,海洋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日益凸显,把握“和谐海洋”发展主题,以文化“走出去”为动力,开创中国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关键词: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2015年,“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海洋文化领域备受瞩目的热点,相关成果呈现“井喷式”表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规范“一带一路”等译文。不同领域的学者结合所长,对“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创造性解读并提供智识卓见。各省市因地制宜,通过资助论坛、交流会、图书出版和调研,促进海洋文化研究与交流,尤其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展现出引人注目的能动性。海洋文化基础理论取得初步突破。海洋生态文化、海商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展露端倪,且颇具前景。海洋文化的发展空间仍很大,需进一步关注和推进其理论创新。海洋文化分支形态梳理尤其是地方性海洋文化挖掘与应用,以及有关“一带一路”的内容,呈现重要实践价值和发展前景。此外,亟须加强海洋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以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文化产品开发。
    关键词:
  • 海洋文化: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海洋文化实际上长期扮演着内在动力角色。在史前时期,人们为获取食物,受浮叶、浮木等启发而发明舟。因此催生的地中海文明,成为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国东周之际,管仲以“渔盐之利”使齐国民富国强而率先称霸诸侯,加速了由春秋到战国的快速演进,使中华文明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发展节奏。秦汉之际肇始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使中华文明吸收借鉴了众多人类文明成果,日趋走向繁荣昌盛,成就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在2000年左右的历史跨度中,中华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不断流布与传播,既凸显了海洋文化的内在张力,连通亚洲、欧洲与非洲,通行太平洋、印度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西方则在历经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后,方于滨海之国意大利率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希腊海洋文明予以再发现、再认识和再创造,冲破宗教枷锁和束缚,催生“平等、自由、博爱”的资本主义精神,触发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尤其是大航海时代以后,“发现新大陆”极大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变迁与发展。而今,海洋更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海洋文化默默助推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文明进程。纵览古今中外,海洋文化或隐居幕后,或位居前台,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内在动力角色。未来,海洋还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使人类文明真正进入蔚蓝色的海洋时代。
    关键词: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海洋文化经过2016年的提升与飞跃,对中国海洋文化地图的总绘与前瞻,2017年进入理论延伸与关注应用阶段,由对海洋文化历史与现状资源的关注、万花筒式的考察,转向更加关注海洋文化质的提升与发展。众多理论研究文献,开始由宏观、中观逐步向微观迁移,学者的关注点更加多样化,更加深入。尤其是在理论探索中,逐步由定点式观察,由现象和事实调查与描述进入比较视域,通过比较引发更本质、更有特色的内容,以及更深入的思考。这一努力,改变了以往部分片面的认识,更加由表及里,回归到海洋文化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在实践层面,研究兴趣点则由向有关政府部门呼吁重视海洋文化问题,转入对具体地方和具体问题的深度关照。思考海洋文化资源如何落地转化,通过什么途径变成文化产品,以及如何唤起人们对海洋文化产品消费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可喜的趋势,正在引发海洋文化质的延伸、理论的提升,以及学科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
  • 海商文化、海商精神与宁波城市发展浅议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纵览古今变迁,海商文化构成了宁波历史文化之主流。宁波依凭四明山,毗邻东海,其海商精神除备受浙东学术“尚气节、忧民生,重信义、轻名利”浸润,还与山、海密不可分。尤其是四明山,对宁波海商文化影响深刻,使宁波海商精神融入“仁”“信”“义”等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因此,将宁波海商精神归纳为“四明精神”,不仅能概括提炼宁波的城市精神,而且能比较贴切地展示宁波海商精神的独特面貌,即“明智求新、明利重商、明勇至信、明义兼济”。为更好地挖掘、传承海商文化,宁波应进一步弘扬“四明精神”,助推“一带一路”,善待历史遗产,塑造城市特色,挖掘文化财富,潜心创新转化,从而成就宁波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20多年间,中国鲜见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回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渐渐被学界关注。经过40多年的开拓与积累,2013年起,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而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由起初从历史学切入,到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迄今呈现多学科共同建构理论体系的格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受西方海洋话语权影响颇深,本土海洋文化信心明显不足。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梳理,本土海洋文化信心逐渐得到恢复并日渐高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呈现多学科多方法争相研究的新局面,海洋文化理论建构日臻系统和完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在1949~2019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沉寂期、启蒙期和发展期,今后需着力加快海洋文化理论建构,加强人才培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研究体系。
    关键词:
  • 2020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海洋文化理论探索与建构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作为专门理论体系的主体性存在,迄今并未得到学术界认可。作为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有必要就2020年海洋文化的学科主体性困境与突破予以专题论述。海洋文化究竟是学科还是领域,是知识集合还是理论体系,在学界颇有争议。海洋文化学科主体性构建,遭遇传统学术思维惯性的挑战、经世致用思想的挑战、研究对象范畴模糊的挑战和研究方法个性缺失的挑战。关于如何直面挑战,走出理论建构困境,实现理论主体性突破,本报告认为需要坚持“人海主体”的理论建构,坚持“人海和谐”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海依存”的研究范畴,坚持“人海互动”的研究方法。如此,方能逐步确立和强化海洋作为学科体系的主体性,使海洋文化研究成为助推“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础、理论自觉与行动方向。
    关键词:
  • 2021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
    2021年,海洋文化发展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稍有回落,但仍具备蓄势待发的潜力。2021年,中国知网共有海洋文化文献325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192篇,学位论文43篇,核心期刊文献33篇。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发现2021年海洋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表现为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研究、海洋文化精神内驱力研究、多学科的研究关注、研究机构的范围类型4个方面有新发展。然而,核心期刊刊用、高级人才培养、治学思维模式、理论创新4个方面仍有待加强。对此,今后需要加强海洋文化国际交流、加强海洋文化应用、加强海洋文旅融合、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研究、加强海洋民间文化研究、加强海洋精神建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