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午晴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家庭社会学。

    暂无内容
  • 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关键词:
  • 汇合与融合:我国社会心态的两种个体超越方式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杨宜音(2006)的《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一文(以下简称“杨文”)对有关社会心态的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文首先依托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角,分别从“个体在群体中”及“群体在个体中”两个角度对社会心态可能的内在意义进行了推定;进而以“个体与群体/社会相互建构”为理论视角来界定社会心态,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关键词:
  •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文旨在考察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生活动力的主要元素、结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结构所凸显出来的意义。此处生活动力是指人们用以直接推动自身在当下整个生命进程中不断前行的内在力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状况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主要的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个体的生活动力与其社会背景特征、成长经历及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理论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动力格局既秉承了中国文化一直注重亲情、家庭、人际关系、一生平安及道德自律的内在品质,亦同时彰显了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而个人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之间并不绝对地相互冲突,甚至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
    关键词:
  • 北京“双奥”的民众参与调查报告:2008年和2022年
    出版时间: 2023年02月
    北京继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后,又一次成功举办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个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奥运会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而且逐步推广到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广泛领域。本报告对比分析了“双奥”对北京民众社会心态的影响及其变化状况,数据基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实施的两次北京民众奥运调查,报告了北京民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渠道、对奥运会的关注焦点、对奥运会影响效果的预期、对体育和奥运的看法、参与奥运会的动机、参与奥运会的行为等6个方面的相关发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