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阿琳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
个人简介:

博士,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0~2012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空间与社会等。发表《日本农村分散集落中小都市的出现及其特征》(《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河北农村内生型发展的区域格局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2期)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著有《就地城市化:强政府与弱产业的农村发展》等。

大栅栏实验是清华大学自主科研社区建设驱动的旧城改造和文化重建项目(项目编号:523013007),由沈原、罗家德主持,李阿琳、梁肖月、王海宇等参加。项目自2014年开始实施,项目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孵化、院落空间与社会关系调整、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三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多篇学位论文和多篇期刊论文。

  • 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2005年到2010年,笔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本书是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兴起的时期,笔者也因此有幸参与了不少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课题,尤其是河北地区的规划与建设课题。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希望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例如,要集中规划工业区和居住区,要迁村并点以节约土地等。地方政府为何如此迫切希望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人为规划建设的城镇是否能够成功?农村城市化内在动力和客观规律是什么?农村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使农村的城市化健康地进行?这些问题激发了笔者研究城市化与农村发展客观规律的热情,使笔者明晰了“农村就地城市化”这个研究主题。
    关键词:
  • 就地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来看,城市是制度、经济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与制度,成为分析城市空间的三个主要维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城乡形态。在工业社会,城市是资本主义经济集中、垂直地配置资源的结果。发达国家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中产阶级。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导致形成了完全区别于乡村的集中的城市形态。之后,随着后工业化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在市场与各国政府的引导下,城市的发展依照资本积累的逻辑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在发达国家,城市在农村地区发生了两次扩展,原有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小城市,最终整个区域形成了均衡的城市体系。这便是发达国家农村就地城市化的产生过程。
    关键词:
  • 发达国家案例:日本农村中的分散小城市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在发达国家的案例中选择日本农村,是因为日本与中国有类似的城村历史格局、小农经济社会基础以及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两者都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亚洲特性。但是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开始与中国不同。
    关键词:
  • 发展中地区案例:中国台湾的教训与经验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我们以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县为例,来研究台湾农村的发展。台湾农村的就地城市化,表现出农村地区以都市计划区为主,行政区并行发展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中的都市计划区就是农村中的小城市,但从其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台湾农村的都市计划区存在建设落后、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以及建设用地在非都市区蔓延等多种问题。这与日本农村小城市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台湾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城市首位化以及由于农村经济处于全球分工体系的末端而导致的分散的乡村工业不得不依赖性发展。相应的空间蔓延与环境恶化等则是农村经济依赖性发展的空间结果。
    关键词:
  • 河北省城镇村格局及其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现在的聚落景观并不是静止的,它们总是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从它们的过去我们能理解一些特征,它们的现在隐藏着各种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将向一个未知的将来发展”(Roberts,1996)。我们对河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从其城镇村格局与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谈起。我们可以将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最终形成的河北城镇村格局及其经济、社会与政策特征,成为河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
  •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区域分化的加剧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与人多地少等多种因素,河北省在历史上形成了城少村多与农村封闭的空间格局,并以落后的城镇经济、小农农业与简单的家庭工业为经济特征。由于历史与客观条件,全球化经济要素在强大的政府力量的作用下,渗入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政府力量与全球化经济的共同作用,使农村经济、社会与空间区域分化加剧。这是河北省农村就地城市化形成的区域动力。
    关键词:
  • 三大类型就地城市化的空间形态及动因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农村就地城市化形成的区域,一般是城市化型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中心之处。河北省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区域与空间的形成,与历史的空间基础以及各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呈现区域绵延形态的同时,空间上表现着集中的“城”与分散的“村”。由于经济外向度与市场规模影响的产业形态的差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家庭、村、镇及上一级政府等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河北农村就地城市化在空间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第一,以家庭和专业村为单元的分散型;第二,量化聚集的工业区或者质变聚集的产业体系形成的聚集—分散型;第三,单纯依赖资源或交通的聚集型。它们在区域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三种类型就地城市化的发展,受全球化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力量的影响,并受到劳动力素质低、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形态等多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河北农村这三种类型的就地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形态上又具有相似的特征与问题:形成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出现新的居住和商业形态、建成区蔓延、村庄的生活圈扩大以及不同程度的空心现象等等。
    关键词:
  • 河北省农村就地城市化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河北省农村在历史上产生的各种缺陷与各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农村就地城市化区域与空间形态特征的原因,这些缺陷与经济全球化也带来农村就地城市化发展的深层问题。政府越投资建设、越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就越会加剧就地城市化地区的内在矛盾,引发社会与空间问题。本章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空间与环境、政策规划这四个方面,详细讨论河北省农村就地城市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
  •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与就地城市化的未来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发展,实际上有两个大的阶段。在毛泽东反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想失败之后,全国各地才迅速走向以资本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河北省农村的就地城市化,实际上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下农村自我解决发展问题的结果;是在以“小城镇”这一城市化战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推进廉价工业化的结果。在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农村以空间行政固化的乡镇为主体,由乡镇地方政府主导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这是牺牲农民、农村社会与传统文化、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