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于晓静
机构: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经济处
个人简介:

女,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经济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北京市决策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主持、参与多项北京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社会经济:拓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社会经济:我国社团组织发展的新出路》《建设学习型城市》《国外公共服务研究》《国外社会企业的发展及其启示》《英国的社会企业及其治理机构》《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创新研究》等论文和调研报告。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学习型城市社会企业、、社区治理多篇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领导批示,直接推动了北京市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性就业等政策的出台。

  • 2019年中国社会企业政策环境分析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社会企业与经济发展大趋势高度吻合,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从宏观政策来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社会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行业政策来看,发展方向愈加清晰,放开公共服务市场、扩大政府购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成为主旋律。从地方实践来看,北京、成都、深圳福田、佛山顺德都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 2013年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报告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本报告基于2013年度北京市年检数据分析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4004家,其中应参检3359家,实际有3316家参加年检,参检率为98.72%。在机构价值方面,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信息公示与承诺服务制度普遍确立,建立党组织机构数量上升17%。在资源管理方面,从业人员与领导成员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资产规模与收支水平、支付能力有所上升。在组织结构及治理方面,治理结构与自律机制日益完善,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得到普遍确立,超过90%的机构建立了以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代表的系列制度。在活动及影响方面,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组织与涉外合作项目的次数均有所提高,品牌建设也初显成果。在发展环境方面,随着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资本进入民办非企业单位领域的制度和渠道增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监管环境以及政策体系环境均有所改善。
    关键词:
  • 2011~2021年北京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北京是全国最早在市委文件中提出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的城市。2010年以来,官方智库研究引路、党委政府认可支持、枢纽组织协同落实、社会企业与各方支持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企业发展“北京模式”逐步形成。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家群体逐渐显现,并已成为服务民生需求、参与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精锐力量。其创新性和影响力覆盖全市、辐射全国、走向世界。面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和疫情防控挑战,北京市应化危为机,乘势而上,从完善宏观政策、加强主管部门统筹、建立分行业扶持体系、加大研究宣传力度等方面为社会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