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安山
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所
个人简介:

多伦多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九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暂无内容
  • 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关联与思考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在目前国际移民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疑为中国海外华人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为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机会。本文对海外华人的中英文称谓进行了分析,列举了中国与中东特别是阿曼和东非的历史关系及现实交往,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为产能合作提供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并以华商何烈辉的上海达之路集团与非洲小国吉布提的经济特区的合作为例,分析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
    关键词:
  •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生存、适应与融合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中国人移民拉丁美洲经历了5次高潮。本文通过分析华侨华人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活动,提出了以下结论:多元社会组织愈多,华侨华人社会的融入度愈高;华侨华人在一个国家精英阶层所占的比重往往与其融入程度成正比;社会融合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华侨华人实现政治认同和参政才是真正融合于当地社会。
    关键词:
  • 战后非洲华文教育的兴衰与复苏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多年里,非洲各地华侨兴起了一股华文学校热。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末,非洲几个华侨较多的地区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华文学校,这段时间可谓华文教育的兴盛期。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特别是两岸对立关系的形成使华人倾向于留在当地,华文教育开始衰落。华人学校停办、转向或合并,又在60~70年代遭遇到极大挫折。从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使非洲国家需要熟悉汉语的人才,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些因素促使华文教育开始复苏。本文力图阐述非洲华文教育的兴衰,展现华文学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演变,并分析非洲华文教育衰落与复苏的原因。笔者认为,诸多因素影响着非洲的华文教育。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相关政策以及国际环境与居留国的移民政策均为影响华文教育的重要因素。决定因素是华文教育是否与华人青年的就业和前途直接相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