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洪大用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暂无内容
  • 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关键词:
  • 复合型环境治理的中国道路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在中央持续地、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环境治理正在出现新趋势、新特点,已经迈入复合型环境治理的新阶段,即面向整体环境的、依托整体环境的、为了整体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社会变革阶段。在环境认知更加清晰、环境政策设计更加完善的基础上,中国环境治理道路日趋彰显其中国特色:中国环境治理之路是应对复合型环境挑战之路;是发展中大国的突围之路;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前进之路;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之路;是一条自我调整、自我消化、自我创新之路。
    关键词:
  • 中国环境问题观念上的性别差异:安全考虑、经济优先和后物质主义假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在西方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常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一些特定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那些与健康和人身安全有关的问题。西方文献中常见的解释包括安全考虑、经济优先和后物质主义等假设。本文对这些假设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进行检测。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城市地区是男性比女性更为关心各种环境问题,而不是相反。男性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环境知识水平可能是这一性别差异的部分原因。
    关键词:
  •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体现了生态现代化取向;但技术条件不足、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带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等问题又使得中国生态现代化具有自身特点及风险。推进生态现代化可能有多种路径和模式,应正视该进程中的各种冲突,重视推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避免新的“绿与非绿”的二元社会分割,同时有必要从基于相互联系的全球社会视角反思生态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
  • 公众环境风险认知与环保倾向的国际比较及其理论启示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基于ISSP2010和CGSS2010数据,本文就世界31个国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知、不同环境问题相对重要性的认识、环境问题危害的认知、环保责任主体的认知、本国环保工作的评价、环保政策的偏好、环境保护的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观察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公众在环境风险认知与环保倾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环境问题受到调查各国公众的关注,但并没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些方面的分析结果似乎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公众具有更强的环境关心;而另外一些方面的分析结果又似乎说明环境关心是一种全球性现象。作者指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尽量采用同样的数据和比较指标,同时谨慎对待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国家分类进行比较,并在比较指标的选择方面力求全面合理。作者还结合数据分析对环境关心国际比较研究所涉及的“后物质主义转变”这一核心命题提出了初步的质疑。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建设三十年:成就与问题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建设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相当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是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是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基层社区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居民认同与自治程度依然有限;社会奉献显著成长,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性力量;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公共安全仍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但是环境状况依然持续恶化。
    关键词:
  • 迈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新时代
    出版时间: 2022年05月
    中国环境社会学在快速成长的基础上正在迈进新时代,这是学科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也是学科内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中国环境社会学要更加深入地扎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强化问题意识、理论思维和实践导向,不断改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