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王淑英
机构: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管理及评价。

    暂无内容
  • 河南省十八市社会安全状况评价分析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社会安全是当前党和政府重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追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评价体系,探寻影响社会安全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2018年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和2018年河南省宜居城市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从经济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居民安全感六个方面对河南省十八市的社会安全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发现:河南省十八市社会安全整体发展形势较同步,但分项指标得分差异较大;生态环境影响河南省社会安全的均衡发展,社会保障是河南省社会安全均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建议加强部门协调合作,促进社会安全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减轻居民生活压力;注重社会保障工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关键词:
  • 河南省十八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本报告以2018年和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与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客观数据为基础,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三个维度对河南省18地市的创新能力及显著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后,河南省各级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直接促进了省内大多数地市创新能力的提升;郑州、洛阳、新乡领跑全省地市创新能力;18个地市影响创新能力的优势与限制因素各有不同。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地市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创新高地的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创新经济均衡发展;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发展活力。
    关键词:
  •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目前示范区的协同发展进展较慢,因此有必要探寻示范区协同创新发展运行机制。为促进示范区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郑洛新协同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以期为示范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研究发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从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机制、产创资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创新协调控制机制四个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着手提升示范区的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
  •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创新生态环境是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共存共赢的基础,对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本文以郑洛新三市2017年工作总结为数据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等方式,从政策、人才、文化、服务和基础环境五个方面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分析,探讨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环境还不完善,存在创新网络不成熟、企业发展进程受制约、人才文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建设并优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环境,各创新主体应积极合作创新,政府应深化角色转变,完善区域创新网络等。
    关键词:
  • 2019年河南省十八地市创新管理能力评价报告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基于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与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客观数据,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扩散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四个维度对河南省十八地市创新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发现:河南省创新管理能力发展形势较为均衡,区域间在创新投入与创新扩散两方面差异明显;郑州、洛阳、新乡领跑区域创新管理能力,濮阳居于全省末位;全省创新支撑能力与创新协同能力优势突出,创新投入与创新扩散是其两大短板;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分别是创新投入与创新扩散的限制因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河南省创新管理能力: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合理进行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和公共科技服务,推动经济与科技的均衡发展;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有效提升区域技术转化效率。
    关键词:
  • 2019年河南省十八地市绿色发展质量指数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20年07月
    本报告以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环境统计年报的客观数据为依据,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环境抗压力四个维度构建河南省绿色发展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探寻影响河南省各地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的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十八地市绿色发展形势同步,但同一地市各分项指标得分差异较大,优势和劣势因素各有不同;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环境承载力、环境抗压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是提升河南省整体绿色发展质量的主要施力点;十八地市在环境抗压力方面发展不均衡。为提升河南省绿色发展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竭力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各地市环境承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各地市环境抗压力;促进地区合作交流,缩小区域绿色发展差距。
    关键词:
  •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本文以郑洛新三市2016年工作总结为数据基础,通过政府访谈、企业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从高新技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五个主体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剖析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构建阶段,各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并不紧密;创新主体在创新创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主要有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为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政府要明确企业的主导地位,并解决区域的人才、资金和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
  •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省辖市城乡融合水平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以来,河南省积极响应,推动实施各项乡村发展政策,促进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本报告以2020年和2017年《河南统计年鉴》与各市统计年鉴的客观数据为基础,从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5个纬度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乡融合水平及显著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通过两个时间节点测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十三五”规划前后河南省各市城乡融合水平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多数省辖市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各市城乡融合的优势点和劣势点各有不同。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省辖市城乡融合协调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理性审视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综合考量城乡居民就业、交通网络铺设等因素以形成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长远规划;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财政引领作用,形成城乡要素的双向均衡流动;探索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生态的多维度融合,构建和完善城乡生态融合共生的实现、保障和评价机制,以绿色发展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 2020年河南省十八地市绿色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21年07月
    本研究以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客观数据为基础,从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对河南省十八地市的绿色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十八地市绿色发展质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各地区分项指标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优劣势因素各不相同;鹤壁、洛阳、周口、许昌居于全省前列,商丘的绿色发展质量水平排在末端;全省绿色经济优势突出,绿色生活、绿色生态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是河南省绿色发展质量的短板;绿色行为与生态丰度分别是绿色生活与绿色生态的阻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十八地市绿色发展质量,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差异化绿色发展政策;践行绿色生活,培养绿色文明行为习惯;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丰度有效提高;优化区域布局,缩小区域绿色发展差异。
    关键词:
  • 河南省省辖市城乡融合水平评价研究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报告以2021年《河南统计年鉴》与河南省各市统计年鉴的客观数据为基础,从人口、空间、经济、生态和社会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乡融合水平及各维度的融合水平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乡融合水平“一般”,人口融合、生态融合和社会融合得分较高,空间融合和经济融合得分靠后;地市间城乡融合水平差异较大,郑州、焦作和济源得分靠前;18个地市城乡基础设施得分较高,有效压缩了城乡间的时空距离;城乡生产生活质量较好,乡村房屋质量得分高,城乡生产要素流动较差,城乡居民就业率的差距较大;森林城市建设得分较高,城市绿化覆盖广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明显提升,城乡教育和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大。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省辖市城乡融合协调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党建引领农村人才振兴,实现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助力农民现代化转型;健全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治理体系,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