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何道峰
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
个人简介:

中国扶贫基金会前执行会长,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创始人,前董事长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1999年起以志愿者身份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历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副会长、执行会长。作为机构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主导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改革、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

  • 中和农信:一个中国社会企业的二十年创业之路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公司,是专门服务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贫困农户的社会企业。本文以历史为经线,事件为纬线,回顾了这个在中国时间最长、最成型的社会企业成长史。2016年,中和农信公司向中国农村212个贫困县中的36.6万户(91%是贫困妇女客户)农户发放贷款67亿元,雇用了3100名乡村工作人员,贷款的回收率长期以来超过99%,机构赢利能力为1%左右。一批为中国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社会企业理想而奋斗的人,用20年时间坚持做公益性小额信贷,成就了今天的中和农信社会企业。
    关键词:
  • 2012——中国公益社会培养基的孕育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文章首先描述了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面临问题的社会反响,其次讨论了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每个公民所追寻的物质与精神冲突,接着介绍了觉醒的公民意识与互联网遭遇之产物——微公益,随后分析了微公益环境下的社会互动、行为调整与公共选择,最后得出了2012年是中国公益社会培养基的孕育之年这样的结论。
    关键词:
  • 初创时期的中国扶贫基金会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介绍了初创时期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主要包:一、机构的成立及创建背景;二、机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早期建设;四、第二次(届)理事会。
    关键词:
  • 民间扶贫之路的探索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介绍了民间扶贫之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一、千方百计筹集扶贫资金;二、广泛深入动员社会参与扶贫;三、扶贫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
  • 对机构七年发展状况的评价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有关部委和热心扶贫事业人士的积极支持。在以项南会长为首的各位会长、各位理事、委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金会遵循扶贫宗旨,逐渐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努力探索民间扶贫事业的新途径、新方式,为贫困地区办实事。创会七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共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捐赠资金9672万元,接受物资捐赠价值4700万元。直接扶贫6660万元,支持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扶贫开发项目25项,投入2965万元;无偿支援项目27项,投入2366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271万余元;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投入资金760万元;实用技术培训投入资金150.7万元;组织县乡村干部培训投入资金150万元。通过牵线搭桥、外引内联,为各地引入扶贫资金3.5824亿元(注:牵线搭桥、外引内联资金未进基金会财务账)。
    关键词:
  • 调整时期的中国扶贫基金会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1996年9月9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在中南海的国务院会议室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换届改制,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由会长负责制改为秘书长负责制;秘书长任法人代表。会议由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同志主持,杨詠沂同志做《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孙文芳同志做《中国扶贫基金会章程修改和领导机构调整情况的报告》,通过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章程(修改稿)》。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新旧交替的会议,也是一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部署下届工作的会议。特别是几位领导人的讲话,为基金会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工作思路,在基金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 机构调整后的主要活动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本文介绍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机构调整后的主要活动,主要包括:一、动员社会力量扶贫;二、探索新的筹资模式。
    关键词:
  • 援助型项目的建立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在第三届一次理事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了筹资扶贫多办实事的工作方针,并确定于1997年起实施“贫困农户自立工程”。在此后的三四年中,中国扶贫基金会采取扶贫到户和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模式,以增强贫困农户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立项实施并完成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围绕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教育卫生状况,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而设立。项目的主要类型有七大类:(1)贫困农户自立工程——西北人畜饮水、西南搬石造地、四川大凉山住房改造三个子项目;(2)乡村教育综合援建与改革项目;(3)乡村教育设施援建项目;(4)乡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5)乡村卫生扶贫项目;(6)新闻扶贫项目;(7)物资救援项目。项目资金总规模10293.742万元。其中:中国扶贫基金会筹集并拨付资金5349.832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062.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881.81万元。有163299人直接受益。特别是199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确定了“通过过硬的项目设计和管理能力,去感动、说服捐赠人,通过良好的项目管理来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在国内争创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目标;研究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了项目管理,强化了项目的检查验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采取调整、合并、聚焦的措施,突出了工作重点。对以往几年基金会资助过的扶贫项目进行了清理,对于其中难以回收资金,且又难以参与管理的项目,以捐赠的方式交给地方去管理。经过这样的处理,基金会丢掉了过去的包袱,轻装前进,腾出更多的精力集中做项目,集中办实事。
    关键词:
  • 机构改革的启动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2000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走上了改革与发展之路。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将中国扶贫基金会建设成“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非政府组织。改革是在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和扶贫办主任高鸿宾等领导的密切指导下,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王郁昭、秘书长何道峰等长期准备,多次讨论,统一了认识和部署后,在2000年1月举行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拉开序幕的。这场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面貌,将中国扶贫基金会引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光辉大道。
    关键词:
  • 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管理体制改革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其目的是,彻底改变机构的“官办”性质,去除行政化管理色彩,实现机构的法人治理,将机构转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此同时,建立起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机构运行机制,将机构带入良性发展之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管理体制改革从2000年1月第三届四次理事会结束后开始,在克服了不少障碍和困难后,于2000年底基本解决了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