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柴剑峰
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个人简介:

1975~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生态治理、民族问题研究、生态治理、区域人口与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经济。

  •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政策研究
    柴剑峰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本书系统评价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内涵、现状、问题、目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口科学再分布的实现机理和路径选择,初步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三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选取不同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研究以广州、成都和汶川为具体案例,将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与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运用于人口流迁的实践,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力图为管理者提供分析工具。本书特别关注了区域的适度人口,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可能性—满意度方法对区域适度人口进行测算,以此作为引导人口流迁定量分析的基础。本书还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业生态区、生态功能区中选取67个空间单元,运用“六普”数据对不同功能区适度人口进行测算。
  • 四川民间与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民间和社会组织是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报告从民间与社会力量对生态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入手,论述了四川民间与社会力量的构成、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相关支持政策与项目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2013年度民间与社会力量生态建设的重大事件。最后,本报告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建设典范基础上,结合生态建设中社会参与的发展走势,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 人口分布经济学新发展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从古至今,人口再分布一刻也未停止过。生产力发展越快,人口分布的变动就越明显,运行机理就越复杂。当前,无论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口城镇化,还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移民,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人口流动在流向、流量、流速、流域上的偏差导致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制约了科学发展。本书以“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及政策研究”为题,认为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探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思路,避免过分强调经济目标的导向,站在更加科学、理性的角度探讨人口的流迁问题,通过人口合理再分布,使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
  • 内涵与支撑——主体功能区战略下人口流迁新思路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是指在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通过实施空间管制,促进人口在四类主体功能区有序流动,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本章重点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科学内涵,评述相关文献,并探究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 历史与现实——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基础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离开了人口在历史中的发展,单纯从地理空间去研究人口现状,就无法深刻地了解人口分布形成的原因,也不可能充分认识人口发展的历史规律。本章对我国人口分布思想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重点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空间演进和人口流动,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提出的背景,探讨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制约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等。
    关键词:
  • 类型与特征——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现状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人口分布特征是人口再分布的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功能区人口分布现状,科学把握人口分布的区域特征,是实施主体功能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前提。
    关键词:
  • 标准与测算——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指标体系构建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适度人口即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在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人口如何流动?流向、流量、流速又如何科学确定?这就需要测算不同功能区具体空间单元的适度人口。区域的适度人口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考虑在内的综合承载力,容量的大小将成为决定人口流量、流向、流速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不同空间单元的适度人口测算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的重要前提,是“三力”模型运行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 原理与规则——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机理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人口再分布的根本是构建科学的人地系统,系统中个体特性与整体共性的差异,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差异,产生随机变化,促进人口重新布局。系统动力学则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机理的实施载体,动力类型、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和运行过程。
    关键词:
  • 支撑与运行——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的“三力”模型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人口再分布的实现取决于动力有效运行,动力机制是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的基本支撑,适度人口差异是动力运行的基本前提。我们认为人口流动取决于个人或家庭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人口再分布的实现又取决于影响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主观的“人口个体”和客观的“人口活动的现实展开”制度因素是影响人口再分布实现的两个基本维度。本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动力和动力机制,从理论角度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政府、市场、个人的“三力”模型,以求更好地把握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
    关键词:
  • 机制与过程——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的运行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总体要求人口流向一致、流量协调、流速有序、流域多元,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具体要求又有所差异。区域适度人口的标准与测算是引导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流向、流量、流速与流域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总会遵循“三力”运行,形成一定规律。其运行过程就是按照一定运行机制、遵循特有运行规律,推动各环节配合。本章侧重从定性分析角度阐述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的实现机制与实现过程。
    关键词:
  • 他山之石——国外人口再分布实践及政策借鉴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掀起了移民的热潮开始,人口流迁从未停滞。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各国人口迁移呈现规模增大、速度加快的趋势。19世纪以来,各国开始重构区域管理空间范围,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决策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局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如西班牙和土耳其强调发展农村经济以避免劳力外流,加拿大、新西兰等则注重平衡区域发展以改变人口分布。11464557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但人口过密或过稀均不利于发展。劳动人口在区域和部门间的流动和再分布,是由社会分工的客观需求决定的,同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