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耿化敏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
个人简介:男,1979年生,山东宁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2002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2002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2004年—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当代中国史专业史学博士。自2007年8月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兼职:自2008年1月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络秘书;自2013年2月起,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前的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史、中共史学史、中共党群(工青妇)体制、文化大革命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国家社会科基金青年项目多项。代表性论著有《何干之传》《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当代中国编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论中共妇运史上的“取消主义”思潮》《中国人民大学与高校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创设与停开(1950—1957)》《何干之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等。
    暂无内容
  • 简论中共妇女运动史上的“取消主义”思潮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取消主义”是中共妇女运动历史上以实行无性别色彩的组织动员政策,反对在党内外建立并主张取消任何独立形式的妇女组织为基本内容的“左”倾思潮。它萌生于民主革命时期,1949年后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恶性膨胀,迟至拨乱反正时期才退出历史舞台。考其成因,既有国际共运传统与俄国经验的影响,也受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限制,而中国儒家性别文化的传统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联的组织演变与成因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近年国内“文化大革命”研究发生的重大变动之一是研究者改变了以往聚焦于上层权力斗争的偏好,开始将目光投注于社会领域与群众运动。在转向“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性与群众性后,群众组织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分析范畴,形形色色的造反组织特别是红卫兵组织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有关成果可谓丰厚,但对传统群众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后者亦是探讨“文化大革命”群众性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基本轨迹,并分析组织危机中折射出来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