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铁谈中国边疆史的若干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中国边疆史的若干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与办法》是上个月(2018年10月)在北京开的一个论坛的我的发言稿,在这次论坛当中谈到“发展中的中国的重新定位”,而且点名让我谈边疆问题。因为其他的有政治学、美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需求,这就迫使我对中国边疆史做了一个重新的思考。所以这个报告包含几个部分,第一,中国边疆史迄今为止形成了哪些共识,有哪些重要问题并对此进行一定的介绍;第二,从中国发展的重新定位,怎么来看待中国边疆史,也因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第三,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应该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改变。重点就是讲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边疆史,我觉得中国边疆史的意义比传统的内涵更广。它实际上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涉及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我非常同意刚才马大正老师说的,我们研究中国边疆学,首先要立足中国自己的经验,再吸收一些外国的知识或概念。所以说这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边疆问题其他国家没有遇到,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而且中国从建立统一国家到现在,在边疆的形成、巩固上所积累的经验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提出来先建立一般边疆学,把西方的先搞清楚,再研究中国的,我认为是一个伪命题。外国没有这么多问题,欧洲国家的边疆和美国的边疆形成的时间非常晚,和中国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研究中国边疆史,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个方面,可以为中国开放和巩固边疆提供参考,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还要看到,中国政府在中国边疆问题上很多重要的决策,实际上受到了古代治边方略的一些影响。我最近看到一个评论,有记者访问基辛格,问他对中美纷争有什么看法。他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中国和美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反映的哲学思想是不一样的。美国人认为,出现一个问题只要能找到解决它的办法,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但中国人认为这个问题和许多问题相关联,一旦面临这个问题就需要考虑连贯出现的其他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边疆问题上体现出一种长眼光、全局观,考虑的是以后的几十年甚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方面。在中国古代已经有这些思想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把它们总结出来,为我所用。我们还要看到,历朝治边的思想总体上是属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最近我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他说我们要继承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历史传统,既有我们的道德观念、社会规范,还有治国理政的智慧。后面我还想写一篇文章,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来继承。我们的研究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所以,对两千多年的中国边疆史,我们应该认真地进行研究。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我认为它们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需要深入地进行探讨。第一个是中国边疆的形成和边疆地区的繁荣问题。我们要看到,疆域和边疆有联系,但它们不是一回事。疆域说的是王朝以政权管辖的地域范围,而边疆指的是统治腹地的外延部分。我这里所说的不仅是中原王朝,也包括边疆王朝。换句话来说,边疆王朝也有自己的疆域,也有自己的边疆。只不过过去我们对这一方面研究得很不够。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的历史疆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参与中国历史疆域的构建者,既有中原王朝,也有边疆王朝和边疆政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构建的,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是这样。我们看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构建,除了要看到少数民族平民百姓的各种发明创造传入中原产生的影响以外,还要看到他们的治国理政观念在中国的历史疆域构建上的巨大贡献。比如说元、清这两个王朝,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除了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传统以外,还创造了很多少数民族特有的经验,形成了今天留给我们的这笔历史遗产。我们把这个研究明白了,才算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中国共同的构建者。我们看一下中原王朝,把华夏地区的外缘地区称为“边疆”,这个边疆早期叫作边陲,它是没有范围的。边疆王朝和边疆政权也有边疆,我最近要写一篇论文《论南诏治边观及其方略》。经过思考,我认为南诏有一个完整的治边观,而且付诸实施了。其治边观与中原王朝有些相似,但是很不同。辽、金、蒙古汗国及后金,也有自己的边疆观,这都需要逐一加以研究。首先,清代前期的版图是古代中国的基本范围,这是我们看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这部地图集的出版,当时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都签了字,因为这是代表中国对历史疆域的看法。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外没有提出明显不同意见,那就意味着基本被认同了。我这里讲的就是当时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今天中国的版图是中国的基本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活动的民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一范围内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另外,有些领土现在是邻国的,但在特定时期它属于中原王朝,今天看来它就是邻国的。当年我参加毛主席组织的中国边疆通史编写工作,毛主席说你要写一篇文章,你要说清楚中国的疆域和边疆以及根据是什么。我就用了谭其骧先生那篇文章的观点,就是说在中原王朝管辖之内的土地,现在已经独立出去的,那现在就是邻国。《西南通史》也是这样写的,至今也没有听到不同意见。我们要看到元代以前,中国的疆域被中原王朝、边疆王朝分别统治,后来元朝在新的高度实现了统一,对边疆和邻邦实行了不同的政策。我在《元史》中发现它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云南、贵州、广西这些地方被纳入云南行省和湖广行省,用土官制度和行省制度来管理。我看宋代历史并没有对这方面进行记载,到了元代才正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中国疆域,疆域以外的就是邻邦,必须用不同的制度进行应对。到了清代前期,这是中国边疆最稳定的时期,所以我们现在撰写清史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而且撰写清史告一段落以后,对清代的历史,我们还会继续研究下去,其中还有好多问题,包括因地制宜在边疆实施的各种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要实施法治,这是超越了历代的。元代以前,中原王朝在边陲实施的是宽松的政策。到了元、明、清三代,就开创了一个对边疆各地分类施治、因地制宜的政策。首先,体现在承认边疆和邻邦之间的差异;其次,西南、蒙古草原、新疆和西藏实施不同的政策。进一步来讲,在建立边疆的管理制度、边疆的管控和资源开发方面,清代达到了顶峰。下面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按照过去的观点,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怎样看待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呢?我认为它们的差别在于,一个是经营边疆的基本动力,另一个是经营边疆的实施主体。它们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边疆政权,经营边疆的动力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其中动用了国家的强大资源,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推动了对边疆的经营和开发。但经营和开发毕竟要经过边疆的本地民族、外来移民来实施,所以边疆政权是实施主体。还有一个概念要讲一下。古人(尤其是清代以前)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是到近现代中国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才开始认识的。现在看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这个共识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形成的,在古代没有这个共识。古代实际上是根据文明的类别来区分不同的群体的,把所有的群体分为华夏和夷狄两个部分。一直到了清代,我们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还有这样的说法——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夷狄的经验来反制夷狄。对上面所说的第一个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