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袁剑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图书著作
期刊论文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近代中国西北“边疆”意象的生成——基于知识分类和时间结构的分析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边疆的认知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对中国本身认知逐步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历代王朝,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在边疆的巩固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当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底色。
关键词:
袁剑谈近代中国西北“边疆”意象的生成
出版时间: 2021年04月
非常感谢吴(楚克)老师、马(大正)老师。能够参加此次会议,我也是感慨良多。马大正老师在讨论边疆学和近代边疆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提到了几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西北史地学的兴起,它奠定了中国边疆研究以国家为本位的、基于家国情怀的研究定位,同时也成为现在边疆研究的立足点。实际上,不管是我们这些后辈,还是学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实践马大正老师的指导和主张的。在中国边疆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国近代以前的王朝发展史上存在一个“大中国”和“小中国”的交替发展过程,而所谓大和小或称大一统和非大一统,体现在疆域上就是大一统的王朝对西北实施长期的有效的管理,而非大一统的王朝对西北治理相对薄弱。这就提示我们如何认识中国西北边疆治理的发展脉络问题,如何理解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期,如何评估西北边疆的变化对当代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后续影响。可以看到,中国西北边疆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而这个区域也正处于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说的文明断裂线的位置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西北边疆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就非常重要。近代,中国西北边疆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文明断裂线的状况。在布热津斯基著名的《大棋局》中提到广义的中亚是指亚洲的大片区域,指明了该地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对周边区域、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对于西域的话语在近代发生了变化,即广义的西域消失,出现了俄属中亚和中国西北这样的一个空间上的区分,因此国内与国外区域的分界很明显。这是在中国西北认知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变化。与此同时,在另一侧,俄属中亚地区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本处于混沌状态,如草原帝国部落制结构之下的中亚在俄罗斯帝国或苏联的控制下逐渐成型。18世纪俄国控制中亚地区后,开始在此设置相关行政机构加以管理。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5个加盟共和国的体制,这个过程是俄属中亚由粗放式管理到较细致的行政化管理逐渐转换的过程,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其后遗症在现在中亚国家的划界问题中依然存在。回顾历史,俄属中亚地区与当时的中国西北有类似的现象。在当时欧亚中部的复杂性开始显现,对后来的民族国家造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中亚、南亚的结构实际上与中国西北的变化节奏是基本同步的。在基本同步的一个结构里,可以通过细致的分析,了解到为何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研究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中国史地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外国的影响也刺激了当时具有家国情怀的史地研究者,他们做了大量相关的史地研究。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历史共同性在这一区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认识中国近代西北边疆过程,也恰恰需要同时认识中亚如何复兴。下面我对近代中国西北边疆的形成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在中国王朝历史中,边疆的概念实际上是本土知识下的边疆,包括对于羁縻的认识,也是现在构筑中国边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近代,中国与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西方知识的冲击。中国与西方殖民帝国在边界谈判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知识的冲击。这些西方知识就使我们原来的知识受到一些影响。两种知识的冲撞,在近代中国的相关边境条约中得以体现,也造成了我国近代的边疆危机。危机既包括战争的危机,也包括知识上的危机,我们怎样去概括和归纳在两种知识冲撞之后对中国边疆造成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好好地把握。而这种冲击一直影响到现在,如海疆、国际法等。中国西北边疆经历了一个由古代的西域到近代的西北边疆的变化。西北开始成为有边疆的西北,始于近代对于西北的知识的增长。近代社会知识普及率很低,而且是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地贯穿,对西北的认识就是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此后,由于科技普及,传播媒介变为电报、报纸。而真正形成知识潮流,是在20世纪40年代,进而才形成共同的救亡信念。梳理西北历史,把握知识的潮流,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对西北形象的认知,也使这个图景更加丰满。了解这段历史,对那些存有误解和敌视情绪的人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北边疆意象在重新形成的过程中会变得更有力度。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在三次边疆研究高潮之后,推进第四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对于国家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谢谢大家。(整理人:王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