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了中国的结构问题,往往得出南辕北辙的调控建议。例如,把抽象理论中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说法当做具有政策操作意义的灵丹妙药,无视价格上涨的结构因素,中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进入难度、融资环境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实践证明,这种主流经济学,至少在中国并不能直接套用来解决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问题,反而会伤害那些本该得到保护的小企业、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当然,经济学创新也好,创建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也好,都不可能凭空而来,不能是无本之源。事实上,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精通现代经济学的前提下,才可能有突破。我只是强调,中国的实践及其特色,留给中国经济学家巨大的理论创新空间,只有师法造化才能避免矫枉过正、食洋不化的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