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制造业“机器换人”对职工就业的影响——基于6家企业的观察

作者:
张艳华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764字
所属图书: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人口红利”消退、招工难的背景下,“机器换人”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一潮流中“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数量、就业结构产生何种影响,目前还缺乏比较权威的实证研究。本文将视角聚焦在北京市制造业,研究发现:当前“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总体就业冲击不大,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推进将会增强“机器换人”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此次“机器换人”行动中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白领人员也受到了冲击,一方面就业极化现象初现,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性质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等特征是决定劳动力被替代程度的重要微观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机器换人

作者简介:

张艳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与劳动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等。

文章目录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机器换人”的背景及原因
  • (一)招工难
  • (二)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 (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机器换人”的现状
  • (一)“机器换人”的规模
  • (二)“机器换人”的岗位
  • (三)被替代职工的群体特征
“机器换人”对职工就业的影响
  • (一)“机器换人”对职工就业数量的影响
  • (二)“机器换人”对职工就业结构的影响
  • (三)“机器换人”对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与讨论
  • (一)当前“机器换人”对职工的总体就业冲击不大
  • (二)企业性质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等特征是决定职工就业的重要因素
  • (三)技术性失业与职工素质和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共存
  •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推进将会增强“机器换人”的破坏效应
应对“机器换人”的对策措施
  •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工就业
  • (二)吸引民营企业进入职业技术培训市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果
  •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技术性失业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风险
  • (四)建立和完善校企融合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