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时,概念史和话语分析是社会科学者常用的重要理论切入点和比较分析方法。今天我们经常使用“国”和“民族”这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所具有的现代意涵,其实仅仅在近代才从遥远的欧洲被介绍进中国人的话语体系。而这两个词无论是处理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还是在我们思考和处理国内不同群体之间的认同差异,都极其重要。在古代中国的文明体系和话语中,是否自发产生了类似的概念?古代中国人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和周边的人群?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概念来自外部文明,那么,这些带有异邦文化色彩与文明内涵的概念又是如何在近代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今天的中国人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时是否出现某些争议,这些争议的深层次含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应当如何看待我们的国家,如何看待居住在国境两侧但在祖先血缘、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中国政府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那么应当如何理解我们的“民族身份”与“民族认同”?这一身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思考以上问题时,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和话语体系的转型与重塑,系统地回溯和梳理相关的概念演变进程,也许对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会有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