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力量介入乡村的多重定位与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

作者:
贾建友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3960字
所属图书:
公益乡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从社会力量亲历者的视角,围绕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从一个凋敝的小山村到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多次登陆央视新闻联播的十多年发展过程,全面解析社会力量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多重定位与选择,进而提出社会力量介入乡村振兴应当在清晰定位的前提下审慎进行。
关键词:

社会力量社区工作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贾建友:贾建友,中国乡建院乡村发展顾问。

文章目录
社会力量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 (一)关于社会力量的界定
  • (二)社会力量在组织振兴方面可能的政策回应与政策空间、价值实现途径
  • (三)选择郝堂村作为案例的原因
“谋出来”的郝堂与“画出来”的郝堂
  • (一)郝堂从“里子”到“面子”的发展变化
  • (二)郝堂的“谋”
  • (三)郝堂的“画”
社会力量介入郝堂村的初始定位与切入点
  • (一)“公民论坛”与“另类学者”的相遇——发展理念的相近是社会力量介入郝堂村偶然之中的必然性
  • (二)“村社共同体”从合作社的“社员内部互助”破题——介入郝堂村前的“远谋”与学者的初始定位
  • (三)“村主任的困惑”与“学者的懒惰”——介入郝堂村的“计谋”与切入点选择
不同社会力量参与郝堂村发展中的多方定位与协调
  • (一)“里子”寻找“面子”的故事——抓住发展是农村的第一要务
  • (二)“先入为主”与“后来居上”——不同社会力量介入同一村庄后的相互磨合与定位变化
  • (三)“到底谁是乡村的主人”——在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格局中,各方力量都是协调者与被协调者
社会力量在郝堂村成熟后的再次定位与主导性形成
  • (一)“夕阳红的故事”与“画出来”的村庄——在多方力量助推下,郝堂村走进公众视野
  • (二)“看不出来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主导性社会力量的形成与各方力量的再次定位
  • (三)“郝堂价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郝堂作为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多重典型的现实考量与未来追问
社会力量介入乡村发展的多重定位与选择及其可能性结果
  • (一)社会力量介入乡村发展的不同定位及选择在实践中的可能性后果
  • (二)社会力量介入乡村发展的失败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误的定位
  • (三)社会力量介入乡村发展错误定位的后果及其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解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