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大数据时代末端反腐的治理路径研究——以“互联网+监督”模式为例

作者:
陶富林 TaoFulin
出版日期:
2022年7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573字
所属图书:
社会创新研究(第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如何解决权力末端的监管问题是将反腐高压态势纵向深入推进的必要环节,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最直接的回应。近年来,惠民资金成为部分基层干部滋生“小微腐败”的重灾区,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破坏基层政治生态、腐蚀基层政权的罪魁祸首。现有研究主要从制度、法律、教育、薪酬奖励等途径探讨末端反腐的治理路径,这些传统监管途径难以逾越基层社会的权力末端监管困境、信息资源整合困境和人情社会干扰困境。湖南省麻阳县首创的“互联网+监督”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势,聚合群众力量、打破信息壁垒、排除人情干扰,形成多元监督、动态监督、精准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新模式,其功能强大、效果显著。这一模式不仅是大数据推进末端反腐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政府治理范式向主动、精准、科学的大数据治理方向转变的风向标。

关键词:

大数据小微腐败末端反腐

作者简介:

陶富林:陶富林,湖南张家界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TaoFulin:

文章目录
传统监督模式面临的几大困境
  • (一)权力末端监管困境
  • (二)信息资源整合困境
  • (三)人情社会干扰困境
当前学界关于“小微腐败”的主要研究
  • (一)危害程度
  • (二)发生机理
  • (三)现实困境
  • (四)治理路径
“互联网+监督”:大数据推进末端反腐的湖南探索
  • (一)事前公开
  • (二)事中控制
  • (三)事后反馈
大数据推进末端反腐的治理逻辑
  • (一)聚合群众力量形成多元监督
  • (二)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动态监督
  • (三)排除人情干扰实现精准监督
大数据助推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型与升级
  • (一)主动治理
  • (二)精准治理
  • (三)科学治理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