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未婚同居:当代都市流动青年的亲密关系实践

作者:
赵璐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6418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2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以80后、90后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主体建构”视角,通过调研35位受访者的未婚同居实践,阐述他们对自身同居关系实践的体会和解读,探究未婚同居这一亲密关系的实践方式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情境下的多重意涵。研究发现,在当代亲密关系的缔结、维系和转化的过程中,未婚同居实践领域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动机倾向:工具主义的(性、物质、情感方面的暂时满足)、理想主义的(因崇尚爱情而抗拒婚姻制度的“不婚”)和规范主义的(遵循传统角色规范但由于种种结构性压力而被迫“等婚”)。在第一种倾向中,我们看到了未婚同居关系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时空剧变中对“工具性”功能的满足;在第二种倾向中,我们看到了亲密关系实践在商业化逻辑冲击下依然保持“理想性”基底的可能性;在第三种倾向中,我们看到了在“家庭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统摄下,一些亲密关系实践实际上隐含地表达了对“规范性”目标的追求。因此,从人类能动性的视角来看,未婚同居关系使得都市流动青年成为主动追求欲望满足的自发主体;同时也成为其完成城市身份认同转型的适应性策略,成为其自我性赋权的一个重要场域,成为其遵循传统婚姻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

关键词:

主体建构适应策略未婚同居都市流动青年

作者简介:

赵璐:作者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目录
·研究缘起
文献回顾
  • (一)“未婚同居”:从文化制裁到文化许可
  • (二)研究现状:结构—个人视角
  • (三)现有文献呈现出的研究特点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主体建构”
  • (二)研究方法与受访者情况介绍
未婚同居动机倾向:工具主义、规范主义、理想主义
  • (一)工具主义
  • (二)理想主义
  • (三)规范主义
未婚同居三重动机倾向的结构解释
  • (一)城市化、时空剧变性与同居关系的工具性
  • (二)亲密关系的“商业化”逻辑、“民主化”进程与同居关系的理想性
  • (三)对“家庭主义”价值观的遵循与同居关系的规范性
未婚同居:欲望主体应对社会变迁的多重适应策略
  • (一)未婚同居关系成为流动青年完成城市身份认同时期的适应性策略
  • (二)未婚同居关系是流动青年提高自我性赋权的重要场域
  • (三)未婚同居是流动青年遵循传统婚姻规范的特殊形式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