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租佃制度与农业互助合作
作者:
魏本权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334字
所属图书:
区域实践:时代诉求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2.253-264
魏本权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民国时期租佃制度中的互助合作关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调查显示,耕畜与农具匮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产生了租佃双方的互助合作需求。民国时期,以伙种、分种、换工、帮工、分租、力租等形式形成的业佃合作与互助关系,在市场化、货币化的租佃关系尚未完全形成之前,一直伴随着租佃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力租制度、分租制度被视为落后的租佃制度,但其中的业佃互助和合作也最明显。总体而言,租佃关系的成立意味着业佃之间土地—劳力互惠互利关系的形成;高额地租、附租、帮工、送工、送礼等剥削形式则是租佃制度饱受诟病之处。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租佃关系
租佃制度
农业互助
作者简介:
魏本权:
山东莒南人,历史学博士,临沂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乡村社会史研究。
相关报告
莒南县土地改革前的社会经济关系
贫困的原因
河北李村农业变迁的政治过程研究概况
达腊屯经济发展
西藏脱贫攻坚的实践、成就和启示
李子种植:政府主导的市场嵌入及其影响
河北李村农业变迁的政治过程研究总结
2015~2016年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贵阳市诚信农民建设工作研究——以贵阳清镇为例
1978~2008年:中国农村的变迁与发展
文章目录
·
租佃双方的互助合作需求
·
租佃制度中的互助合作因素
·
租佃制度的两难:剥削与互助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