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文对中产阶层主观地位认同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剖析,我们明确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研究对象主观评价标准差异的新视角,同时需注意对主观地位认同的测量要区分层级地位认同和中产阶层身份认同。在这一研究思路下,本研究首先对中产阶层在对当前阶层地位做出主观评价时采用的评价标准及其群体差异展开探索,这就是本研究要尝试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主观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指标形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由于不同群体对同一客观事实可能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自评的主观测量指标通常无法进行群体间比较(Chevalier & Fielding,2011),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常见于自评健康的相关研究中。这些研究发现,虽然客观指标表明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水平却经常高于城市居民(董文兰等,2013)。虽然直接注意到评价标准的群体差异对主观地位认同影响的学者不多,目前,笔者仅发现北京大学的吴琼(2014)对这一问题做了直接分析,她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群体,以及男性和城市居民对主观社会地位的评价标准较高。她主要通过参照群体理论对此做出解释,认为低收入群体更可能与周围同样低收入的人群进行比较,发觉自己的情况并不是最差的,而高收入群体选择与自己具有类似情况的群体对比,可能认为还有比自己情况更好的人存在(吴琼,2014)。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本书的第一个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