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机制
作者:
杨少垒
出版日期:
2023年9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18792字
所属图书: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9.158-187
陈娟
杨少垒
赵赛仙
王忆
摘要:
从现阶段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总体情况看,要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规避相应的风险,就需要从总体大局出发,构建完善且有效的实现机制来加以推进。该实现机制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权利表达机制,即农民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将自己的土地权利诉求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等能够听到农民的真实呼声,这是权利实现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其次,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尤其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通常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从而导致农民权利遭受损失。因此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来化解和规避风险。再次,在农地“三权分置”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需要构建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来化解这些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此外,农民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土地后,可能会面临如何维持未来生计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来解决农民就业和养老的“后顾之忧”。基于以上思路,本文主要从权利表达、风险防范、矛盾调处和权利保障四个方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实现机制来促进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
关键词:
实现机制
“三权分置”
农民土地权利实现
作者简介:
杨少垒:
相关报告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理论基础
关于“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研究导论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路径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总体思路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成都例证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主要成绩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权利表达机制
增强权利表达意识
疏通权利表达渠道
健全权利表达组织
降低权利表达成本
第二节 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土地流转保障金和风险基金制度
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工作
建立土地流转上限控制制度
完善经营主体经营资格审查制度
强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
第三节 矛盾调处机制
针对各主体之间的矛盾特点构建相应的调处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
促进行政、仲裁与司法手段有效结合
第四节 权利保障机制
切实增强法律保障力度
妥善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