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构建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促进都市圈共享发展——基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
李好 卢晓莉 廖茂林 刘培学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6534字
所属图书:
成都都市圈建设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构建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契合“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需求。本报告分析了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特征意义与建设必要性,并总结目前成都都市圈共享共建的现状基础与未来挑战。报告借鉴了国内三个典型都市圈在生活圈共享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成都都市圈建设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发展对策,并指出成都都市圈未来应在通勤交通、协同共治、文旅枢纽、特色均衡和平急两用措施等方面发力,使生活圈建设成果惠及都市圈内全体人民。

关键词:

优质生活圈均衡共享数字都市圈

作者简介:

李好:经济学博士,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主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亚太经济》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其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签批30余篇,被《国家高端智库成果要报》以及中办、国办及部委、省委重要内参采纳10余篇。

卢晓莉:法学硕士,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研究。在《农村经济》《开放导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省级、市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余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管理体制变革研究——以成都为例》《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地方实践及启示》《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国家和地方双重视角》等。

廖茂林: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国际部副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访问学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在中文顶级期刊《管理世界》、英文JCR一区期刊、中文权威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行政管理》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担任《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评论》《生态文明研究》和多个SCI刊物审稿专家。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英、中—澳、中—西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和其他地方政府等委托项目23项。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的多篇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获各类学术奖项13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三等奖5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类优秀奖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青年论文一等奖1项等。

刘培学:南京财经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大数据与流空间。

文章目录
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新认识
  • (一)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内涵与特征
  • (二)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意义
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一)成都都市圈优质生活圈建设的现状基础
  • (二)面临的新要求、新趋势和新挑战
国内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借鉴
  • (一)南京都市圈的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 (二)武汉城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 (三)长株潭都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建设经验
构建成都都市圈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的对策建议
  • (一)统筹布局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通勤圈
  • (二)协同多元力量共建共享都市圈,营造共生圈
  • (三)强化文化中心和旅游枢纽作用,打造文旅圈
  • (四)特色建设全域均衡社区生活圈,创造个性圈
  • (五)均衡建设“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塑造韧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