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因地制宜”抑或“面子工程”——G省河村户用厕所改造的技术建构过程
作者:
王莎莎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3728字
所属图书:
环境社会学 2024年第2期(总第6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9.92-106
陈阿江
摘要:
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体现了技术建构过程的社会属性。本文认为,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的过程中,目前推广的厕所改造技术存在一定的自然条件限定,也存在政府改厕目标与农民现实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基层政府、国家及农民对厕所改造存在不同的预期。在本文的案例中,基层政府发展出了“去技术化”的应用方式,导致当地的部分厕所改造成了“表新里陈”的“面子工程”,而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造。只有当我们考虑到技术作为一种介质,承担的重要职能是满足人们的愿望与需求,并建立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时,才能更好地思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认为,人们选择厕所改造的技术类型不仅从操作层面关注技术的物质性,而且强调使用技术的人的主体性、社会环境的差异及其影响。
关键词:
社会建构
厕所改造
厕所改造技术
作者简介:
王莎莎:
深圳市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干预、环境规制问题。
相关报告
“十四五”时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对策研究
农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皖南S村厕所升级改造为例
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
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的导论
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的研究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的文献回溯及理论框架建构
从谋生到谋利:清末民初行会师徒制的工业化转型
国家干预与行业自治间的均衡:1930年代师徒制现代化改造
单位制与技能形成:师徒制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后的发展历程
从单位体制走向市场体制:国企改制进程中的师徒制变迁
文章目录
·
导言
·
厕所改造的技术意涵
·
“表新里陈”的旱厕改革
技术制约下的厕改偏离
1.不适配复杂的地形与气候条件
2.侧重农业生产功能而忽视生活功能
3.忽视农民经济能力的差异性
结论与讨论
1.技术“滞后”可能导致未来的重复建设
2.农村社会变迁导致农民需求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