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相对贫困的基本研判和多维特征

作者:
何莉琼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报告页数:
49页
报告字数:
43176字
所属图书:
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透过表象,抓住事物本质。就相对贫困问题而言,不仅要分析相对贫困的具体表象,更要廓清相对贫困的多维特征。因此,本文在制定相对贫困的识别标准上,对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总体概况作基本研判,并归纳总结农村相对贫困的基本特征,对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状态进行总体把握和全息透视,为建立解决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具体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规避点。
关键词:

数据分析贫困数据多维贫困标准

作者简介:

何莉琼:何莉琼 法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研究。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市级、院校级课题若干项,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论与改革》、《民族学刊》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专著2部。获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23)、西南民族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农村相对贫困的标准制定
  • 农村相对贫困标准制定的总体思路
  • 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具体设计
第二节 农村相对贫困的基本研判
  • 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测量
  • 农村相对贫困规模大:基于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估算
  • 农村相对贫困程度深:基于收入、消费和公共服务的比较
  • 农村相对贫困分布广:基于区域和人群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相对贫困的多维特征
  • 主体:多元化与动态性并存
  • 空间:集聚性与离散性并存
  • 形态: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
  • 成因:结构性与次生性并存
  • 趋势:长期性与艰巨性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