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识别监管机制

作者:
何莉琼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报告页数:
31页
报告字数:
26158字
所属图书:
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贫困识别是选择特定对象进行帮扶的过程,包括对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识别、认定和管理。由于贫困是一个社会性命题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贫困识别成为国际社会研究贫困的难点。我国贫困识别经历了区域、县域、村级和贫困户识别的历程,最终形成了包括区域、县、村和农户的综合式识别机制。农村相对贫困识别同样需要瞄准区域和人口,设定重点帮扶县和村,但最为困难和关键的是瞄准相对贫困人口。针对相对贫困人口构建精准识别机制和监测管理机制。贫困标准是衡量与判断贫困的尺度,贫困标准的制定和贫困人口的识别是开展反贫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应该加快制定以相对贫困为减贫重心的识别标准。基于贫困标准对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和致因的识别是关键,能够瞄准贫困人口,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前提和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关键词:

认定标准多维相对贫困标准识别机制

作者简介:

何莉琼:何莉琼 法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问题、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研究。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市级、院校级课题若干项,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理论与改革》、《民族学刊》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专著2部。获四川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23)、西南民族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3)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农村相对贫困的识别内容
  • 我国贫困识别机制的演化
  • 相对贫困的区域识别
  • 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
  • 相对贫困类型和致因的识别
第二节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机制
  • 在识别中动态调整贫困标准
  • 以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动态识别
  • 整合线上与线下数据多维识别
  • 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识别
第三节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监测管理机制
  • 科技赋能构建贫困监测平台
  • 构建重点人群动态监测机制
  • 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二次识别”
  • 健全贫困人口动态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