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自我的结构
作者:
流心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字数:
2465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五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8.271-293
徐冰
摘要:
为了探讨B市商业实践逻辑的背景,我将分析自我的结构,即特定历史存在模式所固有的关系体系。此界定意在区分个人(或个体)与规范人格的结构,后者是既定社会背景中自我的可能性状况。这里所说的规范是指依照或抛开正式话语与意识形态,人们希望以及自认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超个人性的:我想捕捉的既非涂尔干意义上的个人或集体的能动性,亦非某一主体位置的意义,而是当代人的历史性格。将自我与认同的概念区分开来的理论主张,在人类学或历史学著作中并未得到一贯的坚持。本文将侧重于分析认同的形式而非内容,即关注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在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旅居者的讨论中,魏斐德与叶文欣(Wen-Hsin Yeh)探讨了认同的构成要素,诸如背景与归属类型(Wakeman & Yeh,1992:11-12)。在这类情况下,认同通常是指拥有历史遗产或文化背景的人群的身份。我所说的认同(有时是政治认同)则更多地涉及归属的实际经验。通过对自我结构的分析,本文将探求行动者本人未必意识到的归属的可能条件。
关键词:
人类学家
自我概念
道德空间
作者简介:
流心:
相关报告
城市二代移民自我概念剖析
中西方人类学家的少数民族地区灾害研究
人类学伊斯兰
作为历史学之前沿的人类学
文章目录
“自我的根源”
格尔茨
琼·柯玛罗夫与约翰·柯玛罗夫
泰勒
福柯
·
成为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