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性别与法学研究
作者:
周安平
ZHOUAn-ping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报告页数:
8页
报告字数:
6831字
所属图书:
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7.129-136
谭琳
姜秀花
摘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考路径。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性别的产生在于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而法律作为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更是在塑造社会性别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性别这一分析范畴对于法律研究而言,为涉及性别的法律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即:法律对于性别的塑造起了何种作用?从性别的视角看法律,法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公正?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剖析社会性别的法律等级,揭示了法律对社会性别的生产与再生产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对传统的法律理论,诸如正义、平等、人权、司法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挑战、批评与质疑。因此,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于法学研究而言,也就极具启示性与颠覆性。
关键词:
性别平等
性别
阶级分析
妇女研究
法律意识
作者简介:
周安平:
ZHOUAn-ping:
相关报告
在2013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研讨会上的讲话
构建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的路径探究:倾听与发现
税收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双重文化路径”:媒体使用影响政治信任的中介机制
穗港澳青年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研究
农村中的“法”:信息传播路径与法律形象建构——基于河北定州六村的调查
坐立不安:香港中产的社会心理状况
一种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的努力——赖特的阶级理论及其价值
中国革命中的阶级分析、底层收益与社会再造——基于对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农村调查报告的分析
阶级概念与阶级理论的讨论
文章目录
·
社会性别改变了传统法学对社会关系模式的认识
·
社会性别研究是从一个“有性人”的视角去考量法律
·
社会性别研究是从“行动中的法”的角度去考察性别平等的实际生活内容
·
社会性别研究弥补了传统法学关于妇女权利研究方法的不足
·
社会性别研究修正了传统法学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