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城市社会偏见与歧视研究

作者:
蔡思斯 栾博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27920字
所属图书:
特大城市“城市病”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态度影响行为,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虽然是以人类行为来呈现的,但其背后更多的是人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个体的偏好、价值观念、态度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决策;群体的价值观和态度则会决定着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交往和发展;组织与团体的态度和观念则会影响制度的选择和社会行动;政府和国家的态度更是不仅会影响政府表现、经济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所以,态度、观念等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生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快速流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规模巨大,带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仅打破了社会管理的旧格局,而且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同时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突。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分化和变迁。

在近年来的城市问题研究中,特大城市被公认为最具活力也是最凸显问题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浪潮,使对农民工、新移民群体的研究大量涌现,伴随着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研究涉及了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在社会学方面,有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社会交往、文化融合等研究视角。那么,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则是特大城市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

城市社会歧视社会偏见

作者简介:

蔡思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

栾博: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文献综述
  • (一)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内涵
  • (二)社会偏见与歧视的社会因素
  • (三)社会交往与社会偏见和歧视
  • (四)研究述评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操作化
  • (四)分析方法与统计模型
实证结果分析与研究发现
  • (一)社会态度与偏见
  • (二)社会歧视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