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 8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认知

作者:
钟晓华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160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虽然每个年代的人都会在被推向“前台”时备受重视,但像“80后”如此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仍不多见。从1993年国内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第一次引发了关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讨论,到21世纪初,春树、韩寒、满舟和李扬这四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美国《时代》周刊推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将这些“linglei”(另类)的青年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并论;而后,从2003年SARS的溃败,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姚明等“80后”体育健儿被誉为“民族英雄”,再到2008年,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到四川地震救灾,对“80后”的褒扬声一片,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年所说的“我认为80后不但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代,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诚然,在不同的时局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媒体和社会各界对“80后”群体做着一波三折的“塑形”,由贬到褒,难免印象刻板或以偏概全,然“80后热”始终不衰,足见此议题本身的社会价值,从社会学的关切看,值得再做文章。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钟晓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 1.“80后”是否能成为独立分析单位
  • 2.如何界定“80后”
  • 3.什么是“80后”现象
  • 4.本文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 5.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关于“80后”价值取向的研究社会评价
  • 1.父辈评价
  • 2.媒体评价
  • 3.学界评价
“80后”对于价值取向的自我认知
  • 1.有显著差异的一代——“妖魔化”他评与“理性化”自述
  • 2.断裂的代际关系——社会评价机制的断层与生活际遇的分化
  • 3.矛盾的认知情境——弱化的正统教育以及多元的大众文化
  • 4.理性的认知情感——目标功利化与政治疏离感
  • 5.趋于自觉的政治参与行为——理性的民族精神及“应压效应”
  • 6.边际人格矛盾——未定型却趋于平滑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