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从20年铅排放谈预警机制的建立
作者:
程红光
陈嘉奇
出版日期:
2013年4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字数:
692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4.110-119
自然之友
刘鉴强
摘要: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多起特大重金属污染事故,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已发生的30起铅污染事件,多数是由于有色金属冶炼和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废气违规排放和卫生防护距离内人群未按规定搬迁所致。由于铅具有长期积累的特点,在人群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不明显时,血铅是诊断铅接触和铅中毒的主要指标。现阶段,燃煤和有色冶金是我国最主要的铅排放源。根据我国铅排放和铅的健康影响特点,笔者提出,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环境健康风险预警机制,是我国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和管理机制的重点。
关键词:
铅污染事件
血铅
大气铅排放
预警机制
作者简介:
程红光: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嘉奇: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博士。
相关报告
2015年南宁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及2016年展望
农户生计安全保障的实现路径
文章目录
·
我国铅污染环境健康事件及其爆发的主要原因
·
血铅水平是评价铅污染环境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准
·
大气铅污染是铅暴露的主要形式
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风险预警机制
1.结合生物标志物监测,建立重金属环境健康风险监测机制
2.加强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价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
3.加强推进信息公开,增强公民的环境健康风险意识,确立社会组织在环境健康监管中的监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