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从仿真到虚拟:智能化时代的情感与道德

作者:
黄悦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字数:
9094字
所属图书: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年第一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19世纪以来,文学作品中对智能主体的想象更新迭代,虽然有各种新技术、新场景的嵌入,其立场始终在启蒙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之间徘徊,主流叙事还是基于人文主义的情感内核与道德本位,所有的智能主体都被想象为对人的模仿。从《神经漫游者》和《三体》这两部划时代的科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代文学想象在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探索着人类自身的“升级”与“强化”。如果说“仿真”代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取向,没有超出古典艺术的理念,那么智能时代所带来的“虚拟性”正成为文学乃至所有人文学科共同面对的重要命题。虚拟性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主体和题材,打破了经典文学与科幻文学之间的界限,更对人文主义的价值内核造成了冲击。在“虚拟性”的语境中文学作品重新界定了“身体”“记忆”“身份”等传统文学母题,新边界、新秩序、新规则都成为可能,人类的道德与情感等基本命题也受到挑战。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数据和算法的发展颠覆了创作者的独特地位,也对以往基于审美感受与代际传承的“伟大传统”形成威胁,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与核心命题、文学批评的标准与价值指向都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人文主义虚拟性赛博格文学人类学

作者简介:

黄悦:黄悦,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

文章目录
·从机械复制到智能化
·科幻文学中的智能主体
·新主体的出现:二元关系的重塑
·智能化时代的批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