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工作的特色
作者:
施联朱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53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90-103
祁进玉
摘要:
民族识别,是指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民族识别是一项理论性、科学性、政策性很强而又相当复杂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具体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胜利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既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实际工作,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民族定义、识别标准等理论问题。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识别研究工作是成功的,它是以马列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典范之一,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和民族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共同体
民族识别
中国西南地区
作者简介:
施联朱:
(1920~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有《台湾史略》《畲族风俗志》等,编有《中国的民族识别》(主编之一)。
相关报告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的民族识别
关于当前民族识别问题的浅见
民族识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诺人识别50年的历史哲学视角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
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关于族别调查的认识与思考
重观民族识别:综合与变通
文章目录
中国民族识别研究的特色
(一)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和关怀下,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之众多,调查地区之广泛,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二)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在对“民族”定义内涵上的认识和实践中应用的特色
(三)中国的民族识别研究在民族识别标准上的特色
·
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的成就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