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作者:
王希恩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144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141-164
祁进玉
摘要: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的一项基础性民族工作,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全面落实民族政策创造了条件。这项工作虽早已基本完成,但仍有少数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识别,一些群体则因对识别结果存在不同意见而有待进一步确定。随着我国民族工作的深入和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些民族识别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逐渐提上日程。解决待识别群体问题的本质仍是要完成对这些群体的族属确认。对此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甄别,但贯穿始终的将是一个识别的依据问题,即为什么要对这些群体进行识别,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识别。所以,对民族识别的依据的完整回答就是要从实践上说明识别的必要性,从理论上确定识别的标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认同
民族共同体
民族识别
中国西南地区
作者简介:
王希恩:
(195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民族过程与国家》《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等。
相关报告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的民族识别
中国民族识别研究工作的特色
关于当前民族识别问题的浅见
民族识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诺人识别50年的历史哲学视角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
“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关于族别调查的认识与思考
重观民族识别:综合与变通
文章目录
·
民族识别的基本理由
·
中国的民族识别不是模仿苏联
·
遗留的和正在出现的问题
·
民族识别的基本理论依据
·
增强认同在识别依据中的权重
·
民族认同的调控及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