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作者:
季中扬 师慧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8571字
所属图书:
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具体的生产、生活经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结合产生了既有普遍性又有地方性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自由结合关系,使其传播具有超空间性特征,传承具有超时间性特征。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知识,歌谣、谚语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在当代社会,各种传统的节气歌作为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或者应该得到保护,但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量新编节气歌,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实用功能,而且歌谣、谚语仍然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歌谣谚语

作者简介:

季中扬:季中扬(1976-),男,江苏洒阳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2015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8年)。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民俗学、乡村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1本、合著2本,主编教材2本,其中,《审美文化学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获江苏省委宣传部2016年度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民俗研究》《学术研究》《文艺争鸣》《民族艺术》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

师慧:师慧,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史研究。

文章目录
·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经验的框架
·歌谣、谚语与二十四节气遗产的存在形态
·二十四节气歌谣、谚语的当代传承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