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对新郎和其他人的戏谑
作者:
尚会鹏
出版日期:
2018年1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449字
所属图书:
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1.254-268
尚会鹏
摘要:
与“戏妇”相比,闹洞房习俗中对新郎的戏弄处于辅助地位,从时间上来说更分散,从内容上来说以对新郎的奚落嘲弄为主,在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婚俗中也普遍存在。“戏郎”习俗的内容包含考验性质的戏弄、改变新郎角色、丑化新郎形象、让新郎当众出丑、挖苦新郎、有暴力倾向的戏弄,除“戏郎”外还有对于新郎父亲、媒人、伴娘的戏弄部分。这一习俗可能产生于一种女性对男性的“报复”心理,是一种争夺未来婚姻中权利的象征性仪式,也是女性表达权利的特殊方式。
关键词:
社会制度
婚俗
原始习俗
闹房习俗
作者简介:
尚会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国际政治理论、日本社会与文化、南亚社会与文化。
相关报告
闹洞房习俗的历史沿革与起源
闹房习俗的巫术功能
人生仪礼和岁时节日民俗
看人家
绿色植物与客家婚俗
改革与单位制度的变迁
社区发展的意义与目标
民主改革以来东嘎镇的变迁
在与古代性的对话中梳理和提升现代性
社会制度、可行能力与中国女性贫困
文章目录
·
“戏郎”与“戏妇”的差异:以西村为例
·
“戏郎”的种类及特点:对更广范围的考察
·
对新郎父母和其他人的戏谑
·
戏新郎的起源和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