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构建社会工作一般基础理论的思考

作者:
刘平 周彦汐 袁城 张娜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717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六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工作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需要增进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具有社会工作特质的基础理论,既要具备相关社会历史条件的经验基础,又要有清晰的研究层次和多元的自洽性分析工具。一般基础理论的构建与一定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发展趋势或主导性社会条件相联系。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研究具有解释性与改变性的双重特征,其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一般基础理论。在各种社会行动研究的理论范式中,行动系统理论居于纲领性的“硬核”地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二维结构是基础性实务模式的分析工具。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实质都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双层结构的问题。

关键词:

行动研究社会理论社会工作学科化价值观二维结构意识形态双层结构

作者简介:

刘平: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兼职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周彦汐: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袁城: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

张娜: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社会工作一般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的学科特征及其一般基础理论的结构
·本土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形成重在宏观社会理论的构建
·中观的社会行动研究是社会工作学科化发展的理论基石
·改变性行动系统研究可作为中观基础理论的“核心”
·微观社会工作实务层次的基础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二维结构
·社会工作价值观二维结构的学理基础:意识形态与本土化问题
·结语:历史条件的机遇与学科化基础研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