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以来,社会建设无疑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社会建设理论也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理论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一个“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也必然遵循这种生命周期的金规则,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隐性到显在、从理念到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历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追溯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一是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理论建构总是寓于时代背景之中,而时代背景反过来又塑造着理论,二者彼此套嵌;二是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尽管第一代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但在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论断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社会建设的理念或理论雏形。因此,我们以时代背景与中央四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为维度来探求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初步得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社会建设理论初萌于第一代,隐性产生于第二代,逐步发展于第三代,成熟于第四代。具体可阐释为:社会建设的许多话语或理念散落、弥散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当中;邓小平则初步将其成型化、条理化;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使其趋于显性化、实践化;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使其成熟化、理论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