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30发展议程》性别平等目标的提出背景

作者:
王海媚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33页
报告字数:
22707字
所属图书:
性别平等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人们对于发展和发展路径的讨论中,一直缺少对妇女和性别问题的认识。直到60年代末,一些学者才开始关注第三世界妇女持续发展不足的状况。从70年代起,学者开始反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效益以及妇女的“缺席”问题。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伴,妇女在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都是如此。而贫困其实就是边缘化的具体体现。詹姆斯·H.米特尔曼(James H. Mittelman)在《全球化综合征》一书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重构,正是妇女承担了被国家抛弃的大部分对全球化反应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她们还承担着传统所规定的家务劳动。尽管一些妇女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在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任务变得更困难,例如通过生产的空间重组而使妇女加入到正规的劳动力队伍中来,这对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均衡的和分裂的影响。”

关键词:

《2030发展议程》性别平等目标提出背景

作者简介:

王海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编辑,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从李英桃教授从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发表《俄罗斯母亲在战争中的形象与作用》《“玻璃天花板”还是“迷宫”?——美国妇女晋升的障碍与路径》(第二作者)等学术论文,其中《俄罗斯母亲在战争中的形象与作用》获评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前沿论坛”优秀论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议题
  • 性别平等议题融入可持续发展进程
  • 《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性别平等目标与监测指标
第二节 落实千年发展目标3的整体进展
  • 千年发展目标3的落实情况
  • 其他与性别平等相关指标的落实情况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期待
  • 对《千年发展目标》目标3监测指标有效性的质疑
  • 各方对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议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