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为就业洪峰,就业压力空前增大。2014年,教育部公告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个以毕业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群体——“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别称“蚁族”)。
一般来说,“蚁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大学毕业,年龄主要在22~30岁,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二是收入较低,多数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为主;三是呈现聚居的生活状态,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400元左右,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蚁族”在现实空间中居住趋于分散,在虚拟空间中呈现集聚的态势。
“蚁族”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制度紧密相连。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是国家遴选人才和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底层青年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地位的提高和身份的改变。1999年,高教理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十余年的扩招,造成了十分复杂的后果。这种复杂性并不只体现在数量上,更是从质上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特点,“蚁族”正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上述变化出现的。
布尔迪厄认为,教育系统应被视为权力的生成机制加以考察,高等教育作为精英生成的权力场域得以暴露。不同的资本,尤其是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在此进行隐秘且繁复的转换。在一个家庭所有的资源中,经济资源是首要的。家庭经济条件好,其子女就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上好的大学的机会就比较多。2013年,我们课题组对北京市“蚁族”进行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