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草原上的农耕社区:毡匠营村形成史

作者:
出版日期:
2006年8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16570字
所属图书:
融入草原的村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的塞外。”“过了集宁(与山西省交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城市),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然不同。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高原。据《汉书·匈奴传》载,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翦伯赞,1961)。这个狭长平原就是土默川平原,在这个平原和阴山南麓之中建筑着一座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蒙古语是青色城的意思。呼和浩特市位于东经110°46′~112°10′,北纬39°35′~40°51′,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呼和浩特北依阴山,南濒黄河,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呼和浩特市辖四个区、四个县、一个旗,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青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本课题研究的毡匠营村隶属于托克托县伍什家乡。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毡匠营村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 毡匠营村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毡匠营村形成的主要历史过程
第四节 在草原上生存的农耕文明村落
  • 综合概况
  • 社会文化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