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面已经对灾害社会工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不同服务对象及其需求、社会工作介入方式方法、灾害救援经验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以及社会工作灾害救援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等进行了论述,这些不仅是灾害救援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本书通过对灾害社会工作角色介入、实务介入和组织策略的研究,初步呈现灾害社会工作的一般特点、性质、方法和实务程序,在此基础上对灾害社会工作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和实务探讨。虽然汶川大地震后灾害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较为充分地发挥了恢复、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经验表明了这一点。灾害社会工作的组织困境主要表现为从非持续性向持续性、从职业质疑向社会认同、从非专业性向专业性、从社会主流观向原住民在地观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的服务困境则有从边做边学向专业培训、从非均衡性向均衡性、从恢复重建向发展预防、从受灾群体向弱势群体转变等问题,而灾害社会工作的制度困境主要包括从制度排斥向制度接纳、从平稳机制缺乏向民非企业建构、从监督缺乏向服务评估、从社会救助向公平政策转变等问题。灾害社会工作发展需要考虑的是嵌入发展还是自主发展优先、是经济增长还是永续社区优先、是外在嵌入还是在地深耕优先等问题,以及在此基础如何逐步走上“政府让渡空间、专业自主发展”的健康发展轨道,同时推动社区重建迈向“永续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服务成功的标志是外地社工撤离后介入效果仍然能够长期持续,当地居民能自主推进社区有序发展。在本书的最后,希望通过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灾害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结论,进一步明确灾害社会工作中应值得深思的几个重要问题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