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作者:
刘惠平 梁爱民 吕婷婷
出版日期:
2018年12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5547字
所属图书:
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向“公众参与时代”持续迈进,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开展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从2015年1省试点向2016年4省试点迈进,再到2017年10省参与,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古籍普查进程,也使古籍保护和社会参与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激发了青年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培育了古籍保护后备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推动下,中国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探索和总结了以协会为组织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实施方法、深化宣传推广等有益经验,并将在继续发挥好新疆、山东、江苏、安徽、山西五大典型地区的示范效应的基础上,促进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志愿服务中华古籍保护协会组织

作者简介:

刘惠平: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研究馆员。

梁爱民: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长,副研究馆员。

吕婷婷: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馆学、古籍保护和志愿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与工作。

文章目录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文化志愿服务历程
  • (一)协会成立及其工作定位
  • (二)开展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的缘起
  • (三)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实施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 (一)新疆:民族语言古籍普查实现新的突破
  • (二)山东:重大古籍普查新发现鼓舞人心
  • (三)江苏:跨界实施古籍普查志愿服务做出示范
  • (四)安徽:以良好的机制设计引领志愿服务
  • (五)山西:文物大省因地制宜组织志愿普查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主要收获
  • (一)推进古籍普查按期完成
  •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培育古籍保护后备人才
  • (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经验和启示
  •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是活动得以展开的关键
  • (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是活动顺利实施的保证
  • (三)调查研究、方法创新是活动持续推进的动力
  • (四)宣传推广、营造氛围与活动成功举办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