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让土地有“灵魂”

作者:
陈靖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1932字
所属图书:
土地的社会生命:农地制度变迁的文化动力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经济学的生产模型指定的发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乡土社会的重新塑造。尽管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有利于这种生产模型的各项制度改革,但我们从黄村的个案可以看到,这种生产模型正在接受乡土机制的反向改造,而在对生产的改造过程中,土地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正在使已经失衡的乡村生产方式回到正轨。
关键词:

土地改革土地开发乡土人情熟人关系

作者简介:

陈靖:陕西宝鸡人,社会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现任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兼任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文章目录
“我们”的土地
  • (一)兄弟间的土地流转
  • (二)小农家庭的代际与性别分工
  • (三)兄弟之间的“养老地”
经营权交易之中的信任
  • (一)熟人关系作为担保机制
  • (二)村社组织作为协调中介
地租如何确定
  • (一)地租的乡土意义
  • (二)地租的执行
  • (三)协商式地租的生成
土地开发中的乡土人情
  • (一)熟人与“脸面”
  • (二)拖欠着的房款
熟人关系的动员
  • (一)“不要想着赚老百姓的钱”
  • (二)“就当给老少爷们献爱心了”
土地作为总体性呈献
  • (一)“自己人”包地
  • (二)为自己人看守土地
  • (三)在熟人经济里再造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