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下半年起,苏联和东欧国家(下称苏东地区)以政治体制变革为前导,先后走上了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道路。当时,人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改革的策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们相信,市场机制将引导这些国家根除计划体制的弊病,迅速走出发展速度多年徘徊的低谷,进而很快地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之最终跻身世界富国行列。苏东地区的政策制定者甚至广大公众都认为,向市场过渡的速度越快越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步跨越式”改革方针被各国普遍采纳,认为它更适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初始条件,对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实现体制的全面转轨不但是最佳选择,而且是唯一选择。
从那时到现在,7个年头过去了。在这期间,前苏东地区经济倒退之显著,社会后果之严重,以及“阵痛”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1989~1990年,苏东地区各国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滑坡,尤其在1991年和1992年,经济形势最为严峻。在1992年,除波兰外,整个苏东地区经济全面下降,年下降幅度大多在两位数,有的高达40%~50%。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专题研究报告(Milanovic,1996:10-11),1989~1994年,整个前苏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实力下降了至少1/4。如果以美元衡量,下降幅度更大。1989年,苏东地区按汇率计算的产值相当于西德的GDP,或3倍于中国的GDP,人均收入为3000美元。到1994年,这些国家的总产值(包括生产和服务)大约只相当于统一后的德国GDP的4%,或者只比中国多1/4,人均GDP下降为1700美元,下降幅度几近一半。另据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的数据,以1989年为100,到1995年,整个前苏东地区的经济相当于当年的66%,其中独联体比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更甚,实际GDP只相当于6年前的一半。
苏东地区经济衰退的幅度也是罕见的。这是自1929~1933年西方经济大危机以来和平时期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到1994~1995年,该地区经济全面下降的趋势有所缓和,部分国家甚至出现复苏迹象。预计1996年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将停止下滑,以1%~7%的增长率回升。但是,由于前几年倒退幅度太大,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锐减,个位数以内的增长率即使能维持下去,仍需假以时日,方可恢复到过渡前的水平。
几年来经济的全面倒退无疑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试图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就苏东地区市场转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做一些分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一年一度发布《人类发展报告》,确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的概念和指标。这些概念和指标已被普遍接受和广为采用。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涉及所有这些社会指标。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人类生存发展几个最基本的条件和标志,旨在提供一个粗略的真实图景。这些方面,主要包括收入分配、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潜能发展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