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印度喀拉拉邦实践的启示

作者:
路爱国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8612字
所属图书:
社会发展与转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40年代,印度和中国先后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当时,两国都是穷国,发展水平差别不大,印度在基础设施等方面还优于中国。但到1970年代末,经济社会进步的天平开始明显偏向中国。在20多年改革中,中国经济又有了长足发展。到世纪之交,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0美元,印度为460美元,中国已经大大超过印度。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1998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居世界第98位,印度居第132位,中国继续保持明显的优势。

但是,在这个令中国人骄傲的中印对比中,印度的喀拉拉邦是一个例外。这个邦的人类社会发展不但大大好于印度整体水平,甚至在几个主要指标上优于中国,以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印度人均预期寿命比中国少10年,而喀拉拉邦的人口却比中国人长寿2~3岁;印度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相当于中国1倍半和两倍多,而喀拉拉邦的这两项指标都比中国还好。印度人口识字率远远低于中国,妇女中只有30%~40%受过教育,而喀拉拉邦几乎实现了全民识字,在90%以上的人口(包括70%~80%的妇女)中普及了教育。

与通常预料的相反,喀拉拉邦并不是印度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事实上,这个邦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收入处于全国20多个行政区域的中下游,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水平,失业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喀拉拉邦在经济低度发展下所取得的社会进步,被一些人看作第三世界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模式,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经把它作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个案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个地区以300~400美元的人均收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主要指标上,取得了几乎相当于人均2万多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以至发达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需要多少收入,才能实现较高的人类社会发展水平?

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可能实现社会进步,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能奢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人类发展成就。自然,社会进步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发达国家的人类社会发展水平通常比较高,这也是事实。但是,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衡量或预测社会进步的客观经济尺度。一些经济水平类似的发展中国家,人类社会发展成就却往往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清楚地反映在国际组织发布的各国经济排名和人类社会发展排名的“错位”上。事实上,对大多数国家来说,“错位”更像是一种常态。喀拉拉邦就是这类“错位”中的一个典型,是社会“超常”发展的一个案例。

喀拉拉邦的实践表明,在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取得较快的人类社会进步并不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要条件,其中包括有意识地实行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公共政策,合理动员和利用各种资源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更核心的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那么,喀拉拉邦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也带着对喀拉拉邦发展模式的某些疑问,2001年7月,笔者随团到喀拉拉邦进行了两周访问,其间笔者与邦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基层村民组织等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访问了基层政府、农村、学校,了解了卫生保健和社区发展项目等,还与活跃的“民众科学运动”当地领导人和参与者进行了讨论,对喀拉拉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坦率交换了意见。

一次实地考察自然不可能提供所有答案,但是,它让我们对喀拉拉邦的发展模式,对产生这个模式的机制、途径和种种创新努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重视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落到实处。在这个邦,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得到了遍布城乡的教育、保健和社区参与网络的有力支持。喀拉拉邦通过学校教育和大规模扫盲运动,已经取得了全民识字的巨大成就,普通农村妇女都能看书读报。在每个乡,都能看到广泛分布的学校、基本医疗中心和技术推广组织。例如,我们访问的Kumarakon乡有14所学校,其中2所中学,4所高小,8所初小,还有一个拥有100个职员的农业研究所。从小学到大学,公立学校全部免费,甚至农村小学也都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经过长期推动,儿童入学已经被当地群众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每个乡至少还建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基本医疗中心,后者为村民提供免费医疗,尽管条件并不是太好,但在提高村民身体健康水平上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政府眼睛向下,关注基层,关注大多数。由于政府长期实行侧重农村的发展政策,这个邦的城乡差别不明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多见的。有的城市,例如州政府所在地,缺乏所谓“现代都市”气派,相应地,农村地区并没有印度其他一些农村普遍存在的赤贫、破败、凋敝景象。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这个邦把更多资源用于农村发展,这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80%以上的地区来说,无疑更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这里农村所具备的基本住房、卫生、饮用水等条件都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是政府有意识的政策选择的结果。

第三,当地独特的政治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喀拉拉邦长期受印共领导的左翼势力影响。自1957年以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民主阵线和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民主阵线轮流执政,也就是说,印共(马)每10年有5年在台上,这就为实践该党的政治理想创造了条件。在印共(马)掌权期间,通常都大力推动社会发展项目,着意缩小贫富差别和城乡差别,自觉地为广大中下层民众谋利益,把政府变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

举一个例子。1996年,印共(马)为首的左翼民主阵线经过选举在本邦执政后,开始实行一项还财于民的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占邦全部预算一半的计划发展基金中,邦政府决定拿出40%直接由村民决定如何使用。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权直接参与决定整个政府预算中1/5资金的使用。这笔基金到底有多大?在上面提到的那个乡,它相当于其当年总收入的43%。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激进的分权措施,意义十分重大。每个公民都能参与决定相当大一部分政府预算的使用,这涉及一系列我们熟悉而又久违了的概念,例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或“来自人民,还政于民”。它还涉及如何使民众普遍动员和组织起来,建立人民自我管理机制,实现真正的民主等问题。

第四,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仅来自掌权的左翼政党,自下而上的民众动员可能发挥了更重要、更持久的作用。当地活跃着一些很有影响力的群众性(或非政府)组织,其中,“民众科学运动”的作用可能最为突出。这个运动发端于1962年,由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其他实践知识分子发起,目前有5万成员,是一个独立于政党之外的组织。几十年来,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所提供的理论思考,都值得专门论述。简要来说,这个组织长期坚持深入基层,深入民众,举办各种农村科学论坛,让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协助把科技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鼓励知识分子到民众中去,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力争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代理人。运动的口号是“科学为推动社会革命服务”。“民众科学运动”举办农村科学论坛,通过民间艺术演出等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办医疗营地、农业展览,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普及各种有关农业、工业化、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它所发起的全民扫除文盲运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不仅在本州扫除了文盲,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致力于推动参与式民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在喀拉拉邦的考察令人想起了改革之前的中国,但不同的是,喀拉拉邦自下而上的特点更

关键词:

以人为本乡村自治民众科学运动性别差别文化转化

作者简介:

路爱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著作包括英文专著China andGlobal Economy since 1840(《一八四零年以来的中国与全球经济》)。

文章目录
寻求另类发展道路
  • 参与式民主
  • 政党
  • 民众科学运动
  • 乡村自治
  • 性别差别和文化转化
  • 失业和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