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政府强调普及和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个人则需要努力接受教育,获得相关文凭,以便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争取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打下基础。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等;教育部门则订立了例如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目标,有些地方还提出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法制化,甚至产业化等理念,以及教育体系创新等口号(参见程方平主编,2002:22~25、52~57)。由于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与就业联系在一起,社会上大办教育的热忱日渐高涨,每年的考试尤其是高考,成了全国瞩目的重大事件,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似乎也成了举国上下的共识。由此看来,如果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受到资源限制的话,教育的需求似乎正在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无限动力。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这篇调查报告讨论了西藏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它不是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完整描述,只是提供了对当前西藏农村教育状况的一个观察。这份报告分析了西藏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要求,探讨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和改善基础教育的途径。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场力量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影响西藏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如何看待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什么是目前教育供需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调节教育供需关系有哪些可能的选择。
除了参考其他相关文献,特别是有关西藏教育的研究文献外,这篇报告主要依据2003年7~8月份我们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时所获取的材料和信息,包括当地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文件和资料,与政府有关各方会见和访谈得到的信息,以及访问学校、村落和农民家庭相关人员获得的信息。这次实地调查局限在西藏农区及个别半农半牧村落,没有涉及纯牧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