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澳门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作者:
郭晓明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1722字
所属图书:
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港澳社会加速迈向多元和开放的背景下,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实践中,促进年青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中国”的认同,是澳门中小学教育须承担的重要使命。回归以来,特区政府从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及经费投入等多方面,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出版了《品德与公民》教材,推出了一系列教育计划和学生活动;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中文以及其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历史、地理、品德与公民、音乐和视觉艺术等课程。但澳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历史、地理课程的内容存在明显缺失,传统文化经典和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待加强。为此,须进一步重视整体规划,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并继续重视赴内地的参访、交流,建立校内外协调、充分利用内地教育资源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

澳门文化自觉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

作者简介:

郭晓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顾问高级技术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哲学,澳门教育法、教育政策及课程改革。

文章目录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制度与政策的保障
  • (一)法规方面
  • (二)其他形式的政策方面
学校层面的实施
  • (一)开设相关课程
  • (二)出版及推广《品德与公民》教材
  • (三)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
  • (四)教育发展基金资助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 (五)学校的特别措施
主要问题
  • (一)缺乏专门规划
  • (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 (三)重传统文化“知识”,较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 (四)缺乏适应本地需要的教材
  • (五)师资的相关素养有待加强
·挑战及展望